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盐都抗战记忆——话剧“大咖”献艺盐都“品仙台”(下)

更新时间:2025-11-27 10:11  浏览量:2

中国艺术剧社在千年盐都驻演一月有余,其间除了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还积极参加地方活动,传播现代戏剧艺术、宣传抗日救亡,鼓动民众树立抗战必胜信念。

1944年10月9日,恰逢自贡市私立蜀光中学建校二十周年。尚在自贡市驻场演出的中国艺术剧社,受蜀光中学校友总会的邀请,于当日晚7点在蜀光中学礼堂上演话剧《草木皆兵》,受到蜀光中学师生、校友的好评,进一步激发了校内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的演员田稼(原名叶林康),为蜀光中学的办学环境、治学氛围所吸引,在结束当年巡演后,于1945年—1946年应聘到私立蜀光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戏剧指导教师。

演出轶事:剧人的“跨界”欢乐

1944年9月25日,中国艺术剧社演员与自贡市青年剧社(业余)的演员,在釜溪公园进行了一场小型足球友谊赛,互相切磋球艺、加深友情。当时的《自贡新闻》报纸派出记者进行报道,记者用生动的笔触写道:“……‘中术’战队,除金山、白颂天等外,尚有剧作家吴祖光参加。吴身材短小,却卖力非常,第一局完结时一度大呼‘我累死啦’!而第二局展开时却并未退下火线……作家于伶则作壁上观,满脸笑容,颇有下场一试之态……张瑞芳、吕恩等演员在旁高呼加油,呐喊助阵……自贡青年剧社方面终于以青年体壮,2:1的比分战胜‘中术’”。

这段记载,让我们看到了“大咖”们舞台之外的生动鲜活一面,平日里在舞台上演绎悲欢离合的他们,在足球场上同样投入、率真。这场无关胜负的比赛,为“中艺”紧张的公演日程增添了轻松的色彩,也增进了剧社内部演职人员之间的凝聚力。

当年在自贡驻场的演员中,有1940年结婚的于伶、梅郎珂(又名柏李、原名周尔贤)夫妇,有1943年结婚的金山、张瑞芳夫妻,还有处于恋爱中的曾昌、黄宛苏(两人于1945年结婚),还有从重庆赶赴自贡追求女演员吕恩的吴祖光,各位艺术家在战火纷飞的演出、宣传中,结下了战斗的友谊和爱情的缘分,成为了当时文艺界的佳话。

如今,这些档案中记载的文字,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当我们翻开这些档案,仿佛能听到自贡市胜利剧院里经久不息的掌声,能想象出他们足球场的欢笑时光以及在自贡播撒艺术“种子”的汗水艰辛。

岁月荏苒,当年四处奔走宣传抗日的剧人们,后来成为新中国艺术殿堂中的“泰山北斗”,成为了世人敬仰的“艺术大咖”。笔者将当年在自贡驻场演出的部分剧作家、编导、演员的生平简介罗列于后,向他们曾经在自贡驻场演出的辛劳和付出致敬!

于伶(1907—1997),原名任锡圭,字禹成,江苏宜兴人,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1930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创作《保卫卢沟桥》。上海沦陷后,他身陷“孤岛”,组建青鸟剧社,创作了《夜上海》《女子公寓》等话剧,1941年后辗转于香港、桂林重庆,组建中国艺术剧社,创作了话剧《长夜行》。1949年随解放军南下参与接管上海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1959年与孟波、郑君里合作创作电影剧本《聂耳》。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迫害。1997年因病去世。

吴祖光(1917-2003):江苏常州人、生于北京,著名学者、戏剧家、导演、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受家学熏陶,1934年发表小说《宫娥怨》,1937年创作首部抗战话剧《凤凰城》,曾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编导等职。1942年创作了《风雪夜归人》等剧作声震剧坛。1945年主编《新民报晚刊》副刊,率先发表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1947年赴香港转型电影,执导《风雪夜归人》《国魂》等影片。1949年回到北京,1951年与评剧名旦新凤霞结婚。1957年被错划“右派”,文化大革命受到迫害。1978年后恢复创作。2003年因病去世。

金山(1911-1982),原名赵默,原籍湖南沅陵,著名演员、编导和“红色特工”,有民国“话剧皇帝”美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地下情报工作者,受组织委派以“杜月笙关门弟子”身份开展地下工作。1937年主演《夜半歌声》等多部电影。全面抗战后,加入多个抗日文化剧团,编导、出演《屈原》等抗日题材话剧。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等职,出演《保尔柯察金》等话剧、编导出演《风暴》等电影。1950年,金山与张瑞芳离婚,后与“红色公主”孙维世(1921-1968)结婚。文化大革命受到冲击。1978年复出,导演话剧《于无声处》等作品。1982年因病去世。

蓝马(1915-1976),原名董世雄,浙江余杭人,成长于北京,著名电影、话剧演员。1931年考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人才养成所,后加入多个左翼戏剧团体。1939年出演电影《孤岛天堂》,后出演《天上人间》《戏剧春秋》等话剧。1947年加入昆仑影业公司出演《万家灯火》《丽人行》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总政文工团话剧团团长。1956年出演话剧《万水千山》获得好评。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迫害,1976年因病去世。

张瑞芳(1918-2012),河北保定人。193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画,在校期间参与话剧演出。1937年与崔嵬共同出演《放下你的鞭子》,1938年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怒吼剧社、中华艺剧社、中国艺术剧社担任演员,出演话剧《屈原》《家》《北京人》等二十多部话剧。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海电影制片从事表演工作,并担任上海演员剧团团长。1952年出演《南征北战》,1962年出演《李双双》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返演艺界,1982年出演《泉水叮咚》,2007年被授予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2年因病去世。

谢怡冰(1924-),原名盛伟,湖北人。于上世纪40年代初开启演艺之路。先后在中国艺术剧社、上海剧艺社等团体出演话剧,曾出演话剧《郁雷》《北京人》《家》《戏剧春秋》;新中国建立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50年代出演《纺花曲》《闽江桔子红》等电影,60年代出演《女理发师》《青山恋》等电影,70年代后出演《儿子、孙子和种子》《东港谍影》等作品,是中国影坛极具代表性的“黄金配角”之一。

吕恩(1920-2012 ),本名俞晨,江苏常熟人。1941年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校得到曹禺、陈白尘等名师指点。毕业后加入中国艺术剧社等进步演艺团体,出演《戏剧春秋》《草木皆兵》等多部话剧。1948年赴港加入永华影业公司,出演《骆驼祥子》《清宫外史》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深耕话剧表演,1953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出演了《雷雨》《明朗的天》等二十多部话剧。1999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终身贡献奖”,2012年因病去世。

黄宛苏(1923-2005),原名黄莹,祖籍湖北汉阳,出生于辽宁、成长于武汉。15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因躲避包办婚姻进入剧社当演员,改名黄宛苏。1938年进入抗日演出七队辗转多地,出演话剧《家》《北京人》《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抗战结束后,在上海参演多部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出演《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的种子》等电影经典角色。1961年随丈夫曾昌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70年代后期重返银幕,出演多部电影。2005年因病去世。

田稼(1919-1984),原名叶林康,江苏常州人。曾在中国艺术剧社担任演员、职员,参与演出了《北京人》《戏剧春秋》《草木皆兵》等剧目。1946年任自贡市私立蜀光中学教师。1949年9月,任山东省人民文工团业务主任,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华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主任;1952年参与上海戏剧学院筹建工作,担任教务处副主任、表演系副主任;1962年调任上海青年话剧团历任导演、副团长、团长;1980年调回上海戏剧学院任表演系主任,1984年因病逝世。

文中图片除有标注的外,均图源网络

编辑:王斯璇

编审:张宏彦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