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剧节没有票:我在乌镇的水乡日常里,看了一场生活大戏
更新时间:2025-11-27 16:52 浏览量:3
2025年10月的风掠过乌镇西栅的石板路时,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正以“扶摇”之名舒展画卷。从2013年蹒跚起步的首届,到如今成为华语乃至国际戏剧界的文化地标,乌镇用12年把“以戏兴镇、以镇承戏”的故事,写进了每一寸水乡肌理里。
我这次没抢到特邀剧目的门票,却意外跳出了剧场的边界——不再是隔着幕布的旁观者,而是踩进了流水、石桥与烟火气织就的“活戏”里。那些日常里的人文温度,比舞台上的剧情更让人动心。
清晨7:30·早茶客的烟火气
水上集市的早茶客,是戏剧节最鲜活的开场。晨光戳破薄雾,乌篷船摇橹靠岸,船工吆喝、阿婆软语混着羊角面的香气,把水乡烟火气拉满。我找了个临河竹椅坐下,点了碗当地招牌羊角面——瓷碗冒热汽,汤色清亮,面条裹着羊骨香,撒上葱花、卧着流心荷包蛋,一口下去鲜得很。
邻桌老人见我拍面,主动搭话:“小伙头回吃?这汤底得熬三四个钟头,一点不膻!”他们是本地人,年年来看戏节:“以前游客看桥就走,现在街上满是戏味儿,连卖面阿叔都能聊两句戏!”阿叔忙完也凑过来:“去年有导演天天来吃,说这面像乌镇的戏,踏实暖人!”
早茶客不只是吃早餐,沿岸水上摊位摆着鲜菱角、嫩芡实,手艺人编竹篮、做蓝印花布,我举着相机拍乌篷船载食材,忽然懂了:这里摊主是“演员”,游客是“观众”,一碗面、几句闲聊,都是乌镇“生活即艺术”的模样。
上午10:00·木心美术馆的文化底气
若说早茶客是烟火气,木心美术馆就是水乡的文化底气。第十二届戏剧节期间,这里办着“普希金:朝霞的孩子”特展,88件俄罗斯国立普希金博物馆藏品,让江南小镇飘起了国际文学的气息。
地下特展厅里,普希金的手稿泛着岁月的黄,字迹时而工整、时而随性,仿佛能看见诗人在灯下斟酌字句的模样;19世纪的《普希金诗文集》封皮微旧,书页间夹着当年读者的书签,墨迹虽淡,却藏着跨越时空的共鸣。最让我驻足的是北京鲁迅博物馆送来的3件旧藏——鲁迅批注过的普希金著作,书页上的圈点痕迹,像是两位文学巨匠的隔空对话,让这场展览多了层“精神传承”的厚重。
展厅中央,王家卫导演设计的普希金铜像静静立着,线条简净却有力量,金属质感与美术馆的白墙、玻璃相映,既有现代感,又藏着诗意。逛累了去馆内咖啡厅,点了杯“普希金头像特调咖啡”——杯身印着诗人的经典肖像,咖啡师还用奶泡在杯口勾勒出复古羽毛笔图案,抿一口,醇厚的咖啡香里,竟似掺了几分诗歌的细腻。
美术馆的朗读角藏着惊喜,每天上午十点准时开放。我去那天,一位戴眼镜的女士站在台前,轻声读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温柔的声音在展厅里散开,原本轻声交谈的游客渐渐安静,有人跟着轻轻默念,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她手中的书页上,连时光都似慢了下来。
下午·嘉年华巡游的狂欢与乌村的慢生活
午后的西栅,嘉年华巡游是戏剧节“全民参与”的重头戏。我刚拐过茅盾故居的转角,就听见远处传来欢快的锣鼓声,夹杂着清脆的铃铛响,原本分散的游客瞬间往街口聚拢,人群里的欢呼声越来越近。
巡游队伍打头的是“奇幻木偶方阵”:四位演员默契配合,操控着3米多高的巨型木偶——一只长着翅膀的森林精灵,翅膀上缀着细碎的亮片,每扇动一下都闪着光;旁边的水乡水牛木偶更显憨态,牛角上挂着红绸,走一步就摇一下头,引得小朋友们追在后面喊“水牛慢点走”。紧随其后的“戏剧狂欢方阵”更热闹:演员们套着昆曲脸谱头套,红脸的关公、白脸的周瑜,手里摇着绘有山水的小折扇,迈着戏曲里的台步;几位穿汉服的姑娘提着竹篮,时不时往人群里撒下粉色、白色的花瓣,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层柔软的花毯。
我举着相机拍木偶时,一位戴彩色“小丑”面具的演员突然凑过来,对着镜头比了个夸张的鬼脸,还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递给我,周围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互动逗得笑出声。队伍末尾的“互动方阵”最让人上头:十几个穿亮黄色戏服的演员拉着彩色彩带,在街中央围出临时“小舞台”,音乐突然切换成轻快的江南小调,他们跟着节奏跳起简单的舞蹈,还频频挥手邀请路边游客加入。我身边的一对情侣率先走进去,我也被演员拉着胳膊加入队伍,虽然动作生疏,跟不上节拍,但跟着大家一起晃头、扭腰,心里满是松弛的快乐。巡游队伍走过石桥时,演员们还对着河面上的乌篷船挥手,船上的游客也举起手机回应,水面上的倒影跟着晃动,满是鲜活的生活气。
巡游散后,我往乌村走,刚进村口就撞见了草木灰染坊的表演——几位手艺人站在晒场中央,面前摆着染缸、棉线和白布。一位阿婆一边演示扎染技法,一边跟围观游客讲解:“这布得先用药草泡半个钟头,再放进草木灰水里面染,要反复浸、反复晒,颜色才够透亮,不容易褪。”说着就拿起一块白布,用棉线快速缠绕、打结,手法娴熟得让人眼花缭乱,放进染缸里浸泡几分钟后捞出来,解开棉线的瞬间,蓝白相间的菱形花纹瞬间显现,引得围观游客连连称赞。我也凑过去试了试,虽然扎出的花纹歪歪扭扭,连自己都忍不住笑,但还是捧着这块“专属扎染布”拍了好几张照片。
逛到耕读图书馆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这座藏在乌村里的图书馆,透着股温润的江南气——木质书架从地面顶到天花板,分区域摆着文学类、民俗类、戏剧类书籍,连书架上的分类标识牌都是手写的毛笔字,透着几分古朴;靠窗的位置放着藤编座椅和小茶几,阳光透过玻璃斜斜洒进来,落在翻开的书页上,连空气中的灰尘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挑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随手翻了本《乌镇老手艺》,书里夹着黑白老照片,记录着扎染、酿酒、竹编的传统流程,正好和我白天的体验呼应,格外有亲切感。旁边有位阿姨正带着孩子学漆扇,手艺人耐心地教孩子握笔的姿势,笔尖蘸着淡青色颜料,在素白的扇面上慢慢勾勒荷花的轮廓,孩子学得认真,偶尔抬头问“这里是不是该弯一点”,画面安静又治愈。我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窗边晒着阳光的藤椅、低头画扇的孩子和手艺人,每一张都透着图书馆独有的慢时光。
夜晚·《厕所在这里》、夜游巡游与夜游神音乐现场的三重热闹
暮色漫过石桥时,天还没完全暗,我先往西栅主街赶——听说夜游巡游比白天更有味道,特意提前占了个靠近河边的位置。没过多久,就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同于白天的锣鼓喧天,夜游巡游的音乐更显雅致。
打头的巡游花车先亮了相:一辆装饰成“乌篷船”模样的花车,船身裹着蓝印花布,船篷下挂着一圈小灯笼,灯一亮,蓝印花布的纹样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花车旁的演员们换了“夜装”,戏服上缀着荧光饰片,在渐暗的天色里闪着柔和的光。
最让人惊艳的还是白天的巨型木偶——森林精灵的翅膀换成了半透明的材质,里面藏着小灯串,点亮后像真的长了发光的翅膀;水牛木偶的眼睛也亮了起来,眨着圆溜溜的“眼睛”,更显憨态。演员们步伐放缓,配合着笛声慢慢走,灯笼的光映在水里,花车、木偶、演员的影子都落在水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晃,像一幅流动的夜景画。
我跟着巡游队伍走了半条街,拍了不少照片:发光的精灵木偶、亮着灯笼的乌篷船花车、戏服上闪着光的演员,尤其是木偶走过石桥时,灯光洒在石桥栏杆上,连石头纹路都透着温柔。直到巡游队伍往另一条街去,我才恋恋不舍地往日月广场赶——《厕所在这里》的开场时间快到了。
日月广场的露天舞台早已围满了人,沿途的花灯也亮了起来:红灯笼挂在树梢,暖黄色的灯箱画着水乡景致,灯光映在青石板路上,连影子都带着诗意。河边有人放荷花灯,一盏盏白色的灯顺着水流飘远,和岸边的花灯映在水里,像撒了层碎金。
剧开场就勾住了人:几张木质桌椅搭成的舞台,没有复杂布景,演员们穿着日常衣服,却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幽默台词,把“厕所是否存在”的荒诞辩论演得妙趣横生。一句“我们总在找看得见的‘厕所’,却忘了找心里的安放处”,让喧闹的广场瞬间静了几秒,笑着笑着,倒让人心里泛起一丝共鸣。中场休息时,我拍了舞台照片,暖黄灯光打在演员身上,背景里的花灯若隐若现,比刻意设计的舞台更有味道。
剧终谢幕后,夜游神音乐现场的热闹才刚到高潮。我往街角走,远远就听见吉他声——几个年轻人坐在石阶上弹唱,面前的琴盒里放着小贴纸,主唱弹着吉他唱《南方姑娘》,沙哑的嗓音混着晚风,格外有味道。不远处的小乐队更热闹,吉他、贝斯、手鼓配齐,还加了口琴,唱的改编版江南小调里满是乌镇元素:“乌篷船摇啊摇,花灯亮啊亮”,引得游客跟着打拍子。
最有意思的是,几位刚结束夜游巡游的演员也来凑趣——还没换下荧光戏服,就站在乐队旁跟着晃头,戏服上的亮片闪着光,偶尔还接过话筒唱两句,引得游客纷纷拍照。我也拍了不少:弹吉他的主唱、举着手电晃的观众、穿荧光戏服的演员,还有街角亮着的花灯,每一张都透着乌镇夜晚的鲜活——既有夜游巡游的雅致,又有戏剧的深刻,更有音乐现场的松弛。
沿着河边往回走时,夜色里的乌镇更显温柔:古宅的红灯笼映在水里,成了上下两个晃动的“灯笼”;石桥上有情侣在拍照,身后是亮着灯的巷口;乌篷船划过,船头的小灯像移动的星子,船桨声混着远处的音乐,格外治愈。我拍了红灯笼、石桥身影、乌篷船,把这份夜晚的诗意装进了相机。
回头看这几天,没抢特邀票,却在露天剧场被《厕所在这里》打动,在夜游巡游里见了发光的木偶,在音乐现场跟着合唱;没追热门景点,却在早茶客尝了羊角面,在美术馆喝了普希金咖啡,在耕读图书馆翻了老手艺的书。乌镇戏剧节从不是“戏剧迷专属”,而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入戏方式”——可以是食客、读者、观众,也可以是巡游的追随者、音乐的参与者。
12年里,乌镇把戏剧揉进了日常,让小桥流水的小镇有了文化筋骨,让剧场里的戏,走到了街头巷尾的日与夜。“扶摇”不只是主题,更是乌镇的样子——借戏剧的风,让每个人都能读懂江南的温柔与鲜活。
离开那天,西栅码头听见笑闹:孩子追着跑,模仿夜游巡游的木偶动作;爷爷举着手机拍,念叨“明年还来”。河风裹着水汽,带着笑声飘远,我忽然懂了,戏剧节最珍贵的不是名角名剧,是这些藏在日与夜里的欢喜,让人想再来。
若你琢磨“没票要不要来”,别犹豫——早茶客的面冒热气,夜游的灯映着水,这场不用检票的“生活大戏”,值得记一辈子。
#乌镇戏剧节 #乌镇 #向往的生活在乌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