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中国戏曲艺术》课程圆满收官丨滑稽戏名家舒悦开启“戏曲名家进校园”实践教学新篇章

更新时间:2025-11-27 21:25  浏览量:1

近期,在美丽的视觉校园,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戏曲艺术》课程结课汇报暨“滑稽戏与上海市民文化”专题讲座,在实训楼黑匣子剧场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与基础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特邀上海滑稽剧团著名演员、导演、我校特聘教授舒悦担任主讲嘉宾,不仅为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传统戏曲普及讲座,更生动呈现了该课程“名家指导、舞台实践”的教学成果。

Part 1丨曲艺表演

活动伊始,现场观众首先欣赏了由舒悦教授指导23级影视与话剧表演专业部分学生演绎的经典滑稽戏《72家房客》的片段。学生们生动诙谐的表演,展现了滑稽戏独特的市井气息与艺术张力,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课程教学的扎实成果,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这一本土艺术形式的鲜活生命力。

本次活动标志着我校“江南戏曲名家进校园”项目与日常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崭新开端。作为学校建校二十周年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江南戏曲名家进校园”项目旨在系统整合江南地区丰富的戏曲名家资源,搭建多元化的传承平台。正如我校创始人龚学平老校长所强调的,学校着力构建“课程建设+高研培养+艺术鉴赏+舞台实践+学术研究”五位一体的传承体系,推动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赋能”。本次舒悦讲座与课程展演的有机结合,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Part 2丨戏曲讲解

在随后的讲座环节,舒悦教授从上海的文化脉络切入,梳理了滑稽戏的发展与当代转型。他指出,滑稽戏不仅是上海市民生活的缩影,更是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谈及艺术家的成长与责任,舒悦教授提出了“寻路、赶路、引路、让路”的四个阶段。告诉同学们,青年人要勇于“寻路”,在成长中持续“赶路”,成熟后敢于“引路”,成就时懂得“让路”。他还强调,艺术家必须对艺术怀有“痴迷”之心,并始终保持对观众的尊重,以真诚创作回馈社会。这提醒了同学们,一切要从观众出发,并且艺术的价值就在于传递情绪、温暖人心。

基础教育学院院长刘轶教授高度称赞了舒悦对上海文化与滑稽戏传承的贡献,并鼓励同学们主动了解、热爱并传播上海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成为有根有魂的时代青年。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与舒悦教授展开了多维度对话。有同学担忧沪剧、滑稽戏是否会逐渐没落,舒悦教授坚定回应道,文化自信是根本。只要我们真心热爱、用心传承,上海文化就不会消失。而面对“AI是否会取代艺术家”的提问,舒悦教授则指出艺术讲究“活的灵魂”。只有坚持个性与创造力,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当被问及创作者是否应迎合市场时,舒悦教授抛出金句,要“先迎合,再引领”,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进而传递审美、塑造趣味。

Part 3丨戏曲感悟

初次接触滑稽戏,便被其独特的语言节奏和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台词所吸引。在这段学习时光中,我不仅领略了上海滑稽戏的独特魅力,更仿佛进行了一场与上海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话。滑稽戏不同于京剧的程式化,它贴近生活,以朴实幽默的表演讲述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们从基础的念白学起,每一句“上海话台词”都蕴含着地道风韵。舒老师耐心讲解其“滑稽戏”的特色,让我们体会到滑稽戏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品格。这次课程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上海地方传统文化的大门。我深感,滑稽戏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流动的、有声的上海城市记忆。愿这份雅韵能被更多人观看与传承,在时代的长河中继续温婉流淌。

—23影视与话剧表演专业

余文娇

在舒悦老师的《中国戏曲艺术》课上,我们学习了上海本地的剧种,了解了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们与滑稽戏发展的历史。从独脚戏到滑稽戏的形成,了解到它由老艺人借鉴西洋戏剧和江南闹剧发展而来,讲究“说、学、演、唱”的特点,以语言的节奏和生活细节制造笑点。课堂上我们分析并排演了《七十二家房客》这部滑稽戏的经典剧目,体会到包袱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喜剧的真正魅力在于对现实的提炼。排演时,舒老师说“戏要演给观众看”,强调观演关系,喜剧不仅是舞台上与对手的互动,更是与观众的互动。滑稽戏不仅要逗笑,更要讲到观众心里去。这门课让我理解到舞台喜剧的节奏感与真诚表达同样重要,也让我感受到了上海本土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23级影视与话剧表演专业

潜书磊

在没上这节课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上海滑稽戏。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上海滑稽戏的起源以及发展,并且带我们一起观看了《七十二家房客》的第一幕。它的剧情不复杂,很多笑料其实蕴藏在人物之间对话的细节,可能就一个语气词或者一个短句就能爆发笑料。

后面实践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用家乡的方言来演绎,不仅上手难度降低了,而且不同的方言碰撞也能迸发出新的火花。不过滑稽戏并不好演,每一个包袱、每一个节奏都要卡上,这需要演员提起200%的精神站在舞台上。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这门课,希望滑稽戏是我们了解戏曲文化开始,并且希望以后我们也能在汇报和大戏中将戏曲进行巧妙融合。

—23级影视与话剧表演专业

陈逸娴

在舒悦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成功演绎了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第一幕。我饰演的“小宁波妻”,是一个充满市井气息与生活智慧的弄堂女性。从研读剧本到舞台呈现,舒老师悉心指导我们如何运用地道的沪语台词和略带夸张的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我尝试通过精明的眼神、利落的动作和富有节奏的念白,刻画角色朴实而精干的性格。在与“邻居们”的对手戏中,我们默契配合,共同重现了那个拥挤却充满人情味的石库门生活图景。此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小角色”也需“大功夫”,对海派文化与滑稽戏的独特魅力有了更真切的感知。感谢舒悦老师的倾囊相授与伙伴们的共同努力,这段经历弥足珍贵。

—23级影视与话剧表演专业

张怡君

八周的课很快就过去了,这八周最想说的就是没上够,戏曲文化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我是很愿意去了解和学习戏曲文化的。八周的课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知识,让我们不仅是对戏曲,更是结合到了我们的话剧表演上,节奏,交流,肢体展现,人物塑造等等,每一个知识点都让我感觉更深一层的了解表演。感谢舒悦老师和徐健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让我们在表演上有了更多的感悟。

—23级影视与话剧表演专业

徐雨杰

非常有幸能够现场观摩大三大四的学长学姐们演绎的经典滑稽剧目《72家房客》改编版,让我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经典剧目的魅力。紧随其后的戏剧讲座,舒悦老师亲自给我们进行表演示范,更是让我领略到戏曲名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我收获颇多。这次的活动不仅是一次欢乐的体验,更是一场生动的艺术熏陶和文化传承。

—25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周欣雯

作为戏文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一直在思考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究竟是选择孤芳自赏,还是抛弃自我,迎合观众?舒悦老师的一句“先迎合,再引领。”如雷贯耳。原来,这二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充满张力的共生关系。“迎合”是理解与共情,是去倾听时代脉络与人心共鸣。而当观众真真切切被你所吸引时,再去”引领“,为观众们打开一扇未曾察觉的窗。舒悦老师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透而坚实的道路,未来,我也将扎根于上海的市井烟火,承担起时代重任。

—25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周三,学院组织我们前往黑匣子听舒悦老师的讲座,令我受益匪浅。首先,针对七十二家房客节目,我发现了上海海派文化的精华,它十分地贴近于生活并且充满着丰富的市井气息,反映了旧社会中底层百姓的团结性与人生百态。随后舒悦老师的演讲中也提到了,作为戏曲工作者要寻路引路探路让路,这四个阶段也是其作为戏曲工作者一以贯之的。然后其又讲述了关于作为戏曲演员的职业性,其目的就是要让观众满意为首要任务,要让观众的票子值这一场演出。所谓文化教育精神引领应该在观众认同戏曲工作者后的第二话,这样才是对于观众的正向输出。

—25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王易晨

上周,舒悦先生关于滑稽戏的讲座令我深思。当我以艺术与科技专业学生的身份提问“AI在未来戏剧中能替代什么,不能替代什么”时,他的回答一语中的:无思想者可被替代,唯人之创意不可。

AI能替代的,是那些可量化、可重复的“技艺”。例如,生成套路笑料、模仿经典唱腔、执行精准的舞台指令。它将是无比高效的工具。

但一场戏的灵魂,在于那份无法被计算的“灵气”。是演员与观众现场碰撞出的即兴火花,是表演中蕴含的生活洞察与人性温度,是那种基于真实经历的、不可复制的情感共鸣。这份源自生命体验的创意,是AI永远无法企及的核心。

于我而言,这指明了方向:我们不应视AI为对手,而应将其作为得力工具,用它解放双手,让我们更专注于思想的开掘与情感的表达。未来的舞台,将是人性智慧与AI高效协同的舞台,而最耀眼的光芒,必始终源于人类自身。

—25级艺术与科技创新实验班

郭佳乐

整场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同学们不仅领略了滑稽戏的艺术风采,更在舒悦教授的分享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艺术创作的深刻智慧。本次活动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与艺术家对话的桥梁,也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对本土美育与文化认同教育的深入探索。未来,学校也将继续推进“江南戏曲名家进校园”项目,构建更广阔的艺术教育平台,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活化与青年美育注入全新动能。

责编:张一弛

审阅:程 峰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