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话剧经典走进校园~新民市:传统艺术圈粉小小少年
更新时间:2025-11-27 20:13 浏览量:1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11月27日,在新民市实验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京剧动漫《三打白骨精》的画面刚一出现,孩子们的目光就被牢牢吸引。屏幕上,孙悟空的金箍棒随着经典唱腔灵活转动,色彩鲜亮的脸谱在动漫技术加持下更显生动,三年二班的王露然同学看得津津有味:“以前认为戏曲调子不太好懂,今天看,感觉特别精彩!”
戏曲动漫进校园
传统艺术圈粉小小少年
在新民市实验小学,戏曲动漫《三打白骨精》等作品将经典京剧唱腔、程式化表演与现代动漫技术巧妙融合,以视觉化、故事化的形式吸引学生目光。而这样的活动,仅仅是新民市“戏曲动漫进校园”文化体验大课堂的日常场景。
为打破传统戏曲与青少年之间的审美壁垒,新民市将经典京剧的唱腔、程式化表演与现代动漫技术巧妙融合,把经典剧目打造成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短片。课堂上,戏曲老师一边播放短片,一边示范“台步”“兰花指”,孩子们立刻跟着模仿,有的踮着脚尖学青衣迈步,有的翘起手指练花旦手势,亲身感受“生旦净末丑”的行当魅力与脸谱文化的深刻寓意。这一举措成功将看似“遥远”的传统艺术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趣味体验,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经典话剧绽芳华
以青春之力演绎时代经典
近日,新民市高级中学的礼堂内掌声雷动。“我看你像条狗!”随着一声悲愤的呐喊,高一一班学生李曼宁饰演的虎妞,将《骆驼祥子》中人物的泼辣与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
舞台上,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茶馆》《驴得水》等经典话剧轮番上演。素净的幕布前,他们身着简单的戏服,用饱满的情绪和细腻的演绎,赋予经典角色青春的生命力,在理解与再现中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为了演好虎妞,我原著翻了好几遍,还跟着老艺术家的视频学语气、练神态。”演出结束后,李曼宁额头还带着汗珠,眼里却闪着光,“戏剧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也让我真正懂得了《骆驼祥子》里藏着的人生滋味。”
这场“戏聚青春,语润心灵”主题话剧展演,让经典文学作品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活”了过来,也让传统文化的内涵在青少年的理解与演绎中不断传承。
乡村传唱聚乡情
民间舞台唱响新生活
每到傍晚,胡台镇杜板牛村的文化广场就热闹非凡。“党建引领,党旗飘扬。和美乡村的整洁庭院,坐落在大街小巷……”村民袁凤琴带着大家伙坐在一起,用高亢的嗓音唱起村里的“定制村歌”。歌声飘过整齐的农家院,引得路过的村民纷纷加入。
在新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带动下,各地的文化志愿者组织村民把红色经典、传统民歌和家乡变化编成歌词,村头的文化活动室、广场的临时舞台,都成了大家的“演唱厅”。“以前农闲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一起打牌。现在大伙儿聚着唱歌,唱的全是咱自己的日子,心里敞亮多了!”袁凤琴说。
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拉近邻里情感、凝聚乡村认同的重要纽带。尊崇传统、和睦乡里的文明风尚,使文化暖流深度浸润百姓心田。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新民市以创新理念与多元实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保护-传承-弘扬”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本、走进生活,从而为城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晶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