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1950年贵阳大案,通缉犯在茶馆接头遇袭,临死留三字特务密令!

更新时间:2025-11-28 01:09  浏览量:1

1950年1月15日,礼拜天,阳光明媚,瞅着挺安逸。

解放军的炮筒子刚把青天白日旗给轰下来俩月,城里头表面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背地里土匪特务一个个往外冒。

这天上午,公安局便衣队的组长张思国手下的一个眼线递进来个信儿,说匪特里一个叫钟老四的“少校联络参谋”下午2点要在修福巷口的“成记茶馆”跟潜伏的特务碰头。

这钟老四,在公安局的通缉令上挂着号。

贵阳刚解放,人心不稳,这种时候任何一个匪特都可能是一颗炸雷。

张思国不敢怠慢,立马把这事儿上报给市局赵锦禄局长。

赵局长是从枪林弹雨里滚出来的老革命,一听这情况,大手一挥:“抓!”

赵局长当即拍板,让张思国的便衣队唱主角,再给公安八师打了个电话,调了两个班荷枪实弹的战士,把那“成记茶馆”围个水泄不通,务必来个瓮中捉鳖。

下午两点刚过,行动人员各就各位。茶馆周围的摊贩、路人,不少都是便衣队的兄弟们假扮的。

指导员解登峰亲自带人上了茶馆二楼,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埋伏下来,就等着钟老四和他的下家一起掉进网里。

两点一刻,一个穿着长衫、头戴礼帽的瘦高个慢悠悠地上了二楼。

解登峰拿眼角一扫,跟照片上对了一下,就是他,钟老四!这家伙还挺从容,找了个靠窗的座儿,点了壶茶,跷起二郎腿,跟个没事人似的。

解登峰给手下使了个眼色,意思是稳住,别急,等接头人出现,一锅端!

就在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的时候,一个穿着公安制服的汉子,风风火火地从楼梯口上来。

这人叫丁坚,是解放后留用下来的旧刑警,枪法准,性子跟爆竹似的,一点就着。

他今天休班,路过这儿,估摸着是想进来喝口茶歇歇脚。

丁坚一上楼,眼神习惯性地一扫,正好看见靠窗坐着的钟老四。

这俩人是老相识,丁坚当旧警察那会儿就跟钟老四这种江湖上的人物打过交道。

现在,一个是人民警察,一个是通缉要犯。

丁坚压根儿不知道这儿布了多大一个局,他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抓人!立功!

他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就冲了过去,大喝一声:“钟老四,你被捕了!”

这声吼把解登峰他们全给吼懵了。

钟老四也是个老江湖,反应快得吓人,看来抓他的是丁坚,手刚摸到腰上,钟老四的枪已经从袖子里滑了出来。

“砰!”

“砰!”

两声枪响几乎同时爆开。茶馆里瞬间炸了锅,茶客们鬼哭狼嚎,桌椅板凳倒了一地。

丁坚闷哼一声,捂着肩膀倒了下去,血顺着指缝就往外冒。

这突如其来的一下,彻底打乱了解登峰的部署。

埋伏的侦查员们还没来得及形成合围,钟老四已经一脚踹开窗户,从二楼直接窜了出去!

“追!”解登峰急得眼珠子都红了。

可已经晚了。

钟老四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噗通”一声砸在楼下的石板路上。他也是个狠角色,顾不上摔得七荤八素,爬起来就要跑。

就在这时,对面一家叫“大行香烛铺”的铺子里,一道火光闪过。

“砰!”

又是一声枪响,比刚才那两声更沉,更致命。

刚爬起来的钟老四,身子猛地一震,像根木桩子似的直挺挺地倒了下去,后背上,一个血窟窿正汩汩地往外冒血。

香烛铺里,开枪的人一击得手,连头都没露,转身就从后门溜了,动作干净利落,一看就是专业选手。

侦查员们冲下楼,顾不上追那神秘的枪手,赶紧围住钟老四。只见他进气少出气多,眼看就要不行了。

“快!送医院!”解登峰吼道。

救护车拉着凄厉的警报,把重伤的钟老四火速送往市工人医院。

经过一番紧急抢救,这家伙命硬,居然从鬼门关被拽回来,短暂地醒了过来。

本地侦查员倪长慰,懂贵阳话,凑到他跟前,想从他嘴里撬出点东西。

钟老四睁开浑浊的眼睛,第一句话不是求饶,而是咬牙切齿地抱怨:“妈的……自己人……开黑枪……”

说完这句,他喘了几口粗气,似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艰难地吐出三个字:“耿……舞……莎……”

倪长慰赶紧追问:“什么意思?谁是耿舞莎?”

钟老四的眼皮越来越沉,嘴唇翕动着,断断续续解释着:“忠心耿耿的耿……跳舞的舞……莎草的莎……”

话音刚落,他脑袋一歪,再也没醒过来。

02

茶馆现场抓了十几个形迹可疑的家伙,审了半天都毫无关系。

赵锦禄局长听完汇报,脸色凝重,他叼着烟,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耿舞莎……这三个字背后,一定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

他猛地一拍桌子:“立即成立专案组,解登峰当组长!我给你们下死命令,限期之内,必须把‘耿舞莎’的秘密给我挖出来!”

1950年1月15日,天刚擦黑,贵阳市公安局一间会议室里,专案组开起了第一次案情分析会。

这专案组的核心成员,都是赵局长精挑细选的,要么是跟着部队南下的老公安,要么是贵阳本地潜伏多年的地下党。

解登峰坐中间,旁边是燕生南、张思国、王兴青和倪长慰。

外围还坐着几个留用下来的旧刑警,谢龙王、普高明、金念杰,这几位在贵阳城里三教九流都熟,是破案的“活地图”。

眼下,所有人的脑子都在围着那三个字打转——“耿舞莎”。

耿舞莎,一听就是个女人的名字,有可能是大官的小老婆,也有可能是个交际花。

燕生南分析:“也可能是化名,或者代号。钟老四是来传令的,这‘耿舞莎’,要么是上家通知下家,要接受这个人的领导;要么,就是命令下家对这个叫‘耿舞莎’的执行什么特殊任务,比如刺杀,或者保护。”

张思国弹了弹烟灰,皱着眉头补充:“我觉着,这事儿不光是传个命令那么简单。如果只是传个名字,发个电报或者派个不起眼的交通员就行了,干嘛非得让一个‘少校联络参谋’亲自出马,还搞得神神秘秘地当面接头?”

解登峰掐灭了烟头,做了个总结:“同志们的分析都有道理。这背后一定有个我们还没想到的重大阴谋。现在,咱们不能干坐着猜。我提议,兵分五路,立即展开调查!”

他站起来,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很快,五项调查方向定了下来:

一、王兴青、倪长慰负责,全市九个分局,把户籍翻个底朝天,不管是叫“耿舞莎”的,还是谐音像“耿舞莎”的,一个都不能漏!

二、张思国负责,发动手下所有的“耳朵”,掏消息,特别是钟老四这条情报的来源,必须深挖!

三、燕生南、金念杰负责,去“成记茶馆”,把老板和伙计再过一遍筛子,钟老四解放前后的活动情况,跟谁接触过,都给我问清楚!

四、解登峰自己带普高明,去查那个开黑枪的“大行香烛铺”,刺客是怎么藏进去的,又是怎么跑的,现场的蛛丝马迹不能放过!

五、谢龙王带队,把钟老四这家伙的社会关系网给我捋一遍,看守所、监狱里跟他有过节的、有交情的,都去问问。

任务一分派下去,第二天一大早,几路人马就跟上了弦的箭一样射了出去。

解登峰和王兴青、谢龙王先到了“大行香烛铺”。

铺子老板叫朱一俊,吓得跟个鹌鹑似的,哆哆嗦嗦地把昨天的事儿又说了一遍。

他说,昨天下午,钟老四领着一个看着挺横的男人进了店,那男人大概40来岁,一脸的煞气。

钟老四管他叫“龙先生”。

钟老四让“龙先生”跟他谈一笔采购香烛的大买卖,自己说出去有点事,转身就出了门。

没过多久,外面就响了枪。

那“龙先生”听到枪声,二话不说,冲到门口,对着刚从楼上跳下来的钟老四“砰”就是一枪。

然后,这“龙先生”像阵风一样,从铺子后堂窜出去,眨眼就没影了。

铺子里的学徒小张,一个十六七岁的半大孩子,这时候哆哆嗦嗦地补充了一个关键细节。

他说,事发前,他看见钟老四、“龙先生”,还有一个尖嘴猴腮、外号叫“宋三角”的家伙,三个人就站在店门口嘀嘀咕咕。

钟老四跟“宋三角”说了几句悄悄话,拍了拍他肩膀,然后“宋三角”就一个人往西边走了。

之后,钟老四才和“龙先生”进了香烛铺。

“宋三角!”王兴青和谢龙王眼睛一亮,这可是个新线索。

两人马不停蹄地奔着“宋三角”这条线去追。

到了三段巷派出所,一个叫老邢的老民警一听这外号,立马想起来了。

“宋三角,本名叫宋德安,以前就是这一带有名的地痞无赖。”

老邢翻着发黄的户籍册,“他以前住三段巷133号,那是恶霸许胡子的房产。48年许胡子死了之后,他就搬走了,户口也没落,不知道滚哪儿去了。”

线索追到这儿,像是撞上了一堵墙。

王兴青他们不死心,又去走访了许胡子在贵阳的三个闺女,结果仨闺女都说跟宋德安不熟,自从老爹死了就再没见过。这条线,暂时断了。

另一边,燕生南和普高明对“成记茶馆”的调查也进展不大。

老板成兴发是个老油条,说话滴水不漏。他说解放前钟老四确实常来,跟各种人谈事,但解放后,就15号那天来过一次。

他还说,之前听茶客们瞎聊,说钟老四不是跑云南了,就是溜去泰国了,他也是在通缉令上看见钟老四的名字排在老末,正犹豫要不要报案呢,枪就响了。

燕生南盯着他的眼睛,冷不丁问了一句:“15号钟老四来之前,解放后他真的没来过吗?”

成兴发眼神明显闪躲了一下,嘴上却硬得很:“没来过,解放后就再也没来过……哦,除了15号那天。”这欲盖弥彰的回答,让燕生南觉得这里头肯定有事儿,但再怎么问,成兴发就是摇头三不知。

其他几路调查也同样不顺。全市的户籍警力都动员起来了,把叫“geng”、“wu”、“sha”这几个音的户口都筛了一遍,别说“耿舞莎”了,连个叫“苟舞啥”的都没有。查钟老四社会关系那组,跑遍了看守所和监狱,也没挖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案情似乎一下子陷入了迷雾之中,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

03

解登峰看着焦头烂额的众人,心里也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

现在,唯一的希望,就剩下张思国那条还没消息的耳目线了。

张思国虽沉稳却心急,拉上熟悉贵阳情况的本地侦查员倪长慰找耳目汪宏钧。

路上,张思国介绍:汪宏钧 36 岁,曾是米厂机修工、国军汽车修理兵,退伍后开修车作坊,帮会有名头,解放前是旧警局线人,解放后由他接手。还叮嘱:“这人油滑,不见兔子不撒鹰,待会儿你少说话,看我眼色。”

二人到汪宏钧的修车作坊,汪宏钧正修发动机,见张思国忙擦手:“张组长,稀客啊!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张思国开门见山:“老汪,钟老四那事儿,你递的消息很准,今天来问这消息是打哪儿来的?”

汪宏钧面露难色:“张组长,这坏了道上规矩,供出兄弟,我往后买卖没法做了。”

张思国拿出钞票拍桌上:“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案子赵局长亲自督办,你立了功,往后你的‘规矩’我兜着。”

汪宏钧挣扎了片刻,才开口:“是我徒弟小林说的。”

汪宏钧解释,17 岁的徒弟小林是王思祖介绍的,小林姐姐林碧蓉寡居,与钟老四有染。

1 月 14 日小林陪姐姐去东林寺烧香,钟老四请吃饭,酒后说 15 日下午去 “成记茶馆” 见重要人物办大事,小林次日把这事当笑话告诉他,他便把情报卖给张思国。

张思国让小林到派出所核实,小林吓得脸白,补充:“钟四哥说他是‘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潘方侠的人,还说潘长官在贵阳有联络点、情报站和秘密组织,我姐赶紧拦着:‘老四你疯了!跟一个孩子说这些干什么!’”

“第一集团军”?“潘方侠” ?张思国两人大惊,立即汇报解登峰。

解登峰兴奋道:“好家伙!总算摸到狐狸尾巴了!”

当即决定集中所有侦查员主攻这条线。

“突破口,就是那个林碧蓉!”解登峰的眼睛里闪着光,“她跟钟老四关系这么近,还知道‘第一集团军’的事,肯定还知道更多秘密!必须马上找到她!”

1月18日,晚上七点多,张思国、倪长慰带着另外两个侦查员,在小林的带领下,急匆匆地赶往林碧蓉位于陕西路的家。

小林心里七上八下的,一边走一边念叨:“我姐晚上从来不出门的,今天可千万别出什么岔子……”

然而,当他们站在林碧蓉家门口时,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门上,挂着一把冰冷的铜锁。

林碧蓉,不见了。

“奇怪了,我姐晚上从来不出门的,今天这是怎么了?”小林掏出钥匙,手都在抖。

门开了,屋里黑漆漆的,侦查员们打开手电,四下查看了一番,屋子不大,收拾得挺整齐,没什么异常。

“没事,小林,别急。可能你姐姐临时有事出去了。”张思国安慰着小林,一边示意手下人别乱动,一边向小林打听林碧蓉的日常生活习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小时后,林碧蓉还是没回来。小林彻底坐不住了,像热锅上的蚂蚁。

“要不,问问邻居?”张思国提议。

他们先敲了右边邻居郁家的门。开门的是个年轻媳妇,她说下午4点半左右,确实看到林碧蓉跟着一个中年男人出门了,俩人看着挺熟络。

接着又敲了左边黄大婶的门。

黄大婶是个热心肠的话匣子,她提供的信息更具体:“哎哟,你们说碧蓉啊!是跟一个男的出去了。那个男的,本地口音,穿一件灰布长衫,最扎眼的是,他前额上垂着一撮白头发,跟唱戏的似的。他先还敲错门,敲到我家来了,我告诉他隔壁才是。他进了林家,也就三五分钟吧,就跟林碧蓉一起出来了。”

“一撮白发?”张思国和倪长慰对视一眼,都觉得这个特征太明显了。

小林听完更急了:“我姐从来不跟这种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啊!”

“这男人未必是陌生人。”

张思国分析道,“不然你姐不会让他进门,还能在三五分钟内说服她一起出门。这说明,他来的理由,你姐姐根本无法拒绝。”

就在这时,巷子口传来了脚步声,解登峰带着燕生南也赶到了。

他刚听完张思国的汇报,还没来得及说话,巷子远处又传来一阵黄包车的轱辘声。

04

一辆黄包车在巷口停下,车夫吃力地架着一个女人下了车。

那女人浑身瘫软,走路东倒西歪,正是失踪的林碧蓉!

“姐!”小林惊叫一声冲了过去。

张思国一个箭步拦住正要离开的车夫,厉声问道:“这人怎么回事?你在哪儿拉的她?”

车夫被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说:“长官,我……我是在乐群路状元街那个路口拉的她。当时她扶着一根电线杆招手,看着还清醒,就是一身酒气。我把她搀上车,问她去哪儿,她说了地址,然后就睡过去了,怎么也叫不醒。”

众人手忙脚乱地把林碧蓉抬进屋,一股浓烈的酒味扑鼻而来。

可她双眼紧闭,脸色苍白,呼吸微弱,怎么看都不像是喝醉了那么简单。

“快,送医院!”解登峰当机立断。

到了医院,医生一化验,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是蒙汗药!这是被人下了药了!而且是贵州深山里猎户用的祖传方子,药性极烈,能把狗熊、老虎都麻翻!”

尽管医院立刻用了最好的促进代谢的药剂进行抢救,但林碧蓉始终昏迷不醒。

医生最后摇了摇头,说她大脑皮层受到了严重损伤,很可能永远也醒不过来了。

她成了一个活死人,一个植物人!

这条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就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又断了。

1月19日下午,专案组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王兴青带着那个黄包车夫,重返林碧蓉上车的地点,乐群路状元街路口。他们分析,那个“一撮白”很可能是在这附近请林碧蓉吃的饭,然后下的药。

他们以路口为中心,对周边一里范围内的十九家饭馆、酒楼、小吃店,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排查。

然而,问了一整天,没有一个店家对“一撮白”和林碧蓉这对组合有印象。

深夜,专案组再次召开会议。

大家推测,“一撮白”要么是带着林碧蓉去了更远的地方吃饭,要么,就是在他自己家里下的手,然后再把不省人事的林碧蓉送到状元街路口制造假象。

专案组八个核心成员,加上从分局借调来的警力都撒了出去。

解登峰带着燕生南、谢龙王和金念杰,负责在乐群路状元街一带继续工作,挨家挨户地走访,希望能撞上大运。

可惜,两天下来,问得嘴皮子都磨破了,也没得到一条有用的线索。

另一边,张思国带着王兴青、普高明和倪长慰,专门负责调查那个神秘的“一撮白”,却意外地搞出了名堂。

张思国梳理线索后推论:

一是 “一撮白” 与林碧蓉是老相识,否则林不会轻易同行;

二是 “一撮白” 说服林的理由极重磅,大概率与钟老四有关,可能是钟的同伙或 “成记茶馆” 未露面的接头下家,目的是封口或传指令;

三是 “一撮白” 操贵阳话,可能是本地人,白发是伪装。

张思国一方面发动七八个耳目,许以加倍津贴打听 “一撮白”,另一方面带人以林碧蓉家为中心排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林碧蓉家附近一个烟纸杂货铺,老板娘丁氏提供了一个重要情况:15 号下午见林碧蓉与一男子说话,该男子常随钟老四来,像跟班放哨的,其他邻居也证实,他们描述的这个“跟班”的体貌特征——尖嘴猴腮、个子不高,跟香烛铺学徒小张说的那个“宋三角”(宋德安),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两条线索在这里交汇了!

张思国立刻建议解登峰,让另一路人马也把调查重点转向宋德安。

1月24日晚上,解登峰和金念杰那边终于有了突破,他们从居民姜耕才处得知,宋德安妻子任氏娘家在南门关帝庙巷,任氏曾抱怨宋德安当过军阀卫士、后做钟老四保镖。

1 月 25 日,侦查员从窦姓街坊处获悉宋德安在 “协理商行” 当采购员却少上班。

解登峰汇报赵锦禄局长,赵局长一听,笑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家‘协理商行’,是我们内控的一个土匪据点,里面有我们的眼线。”

他接着说,“不过,宋德安这小子前年夏天因为喝多了酒跟人打架,坏了规矩,已经被商行给踢出去了。之后,他就投奔了钟老四。”

1 月 26 日深夜,专案组在花溪镇农舍抓获宋德安。

审讯中,宋德安交代:猎户出身,曾在 “协理商行” 做地下交通,后当钟老四保镖,随钟编入潘方侠 “新编第一集团军” 获中尉军衔。

钟老四进城传密令前让他通知林碧蓉等 “朋友”,又抱怨特务莫梓君架空他、派老邬监视。

不过,宋德安从未听过 “一撮白”。

他还凭着自己的“江湖经验”推测,那撮白头发肯定是假的,是伪装。

这一点,倒是跟专案组的分析不谋而合。

在审讯宋德安的时候,他无意中还嘟囔了一句,钟老四说城里有 “穿公安制服的旧友”。

当侦查员追问具体是谁时,宋德安支支吾吾地说不清楚,只说钟老四在茶馆二楼看到丁坚冲上来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很复杂,不像是单纯看见仇人那种惊讶和愤怒。

解登峰第一次对那个莽撞开枪的留用刑警丁坚产生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怀疑。

解登峰正因为宋德安的交代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而感到失望时,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 “一撮白”,落网了!

05

“一撮白”的落网,看似意外,实则是老公安燕生南神来之笔的杰作。

当专案组分析出“白发”可能是伪装时,别人还在琢磨该去哪儿排查,燕生南已经去了“顶上斋”,这是贵阳城里唯一一家做假发生意的铺子。说来也巧,燕生南干地下工作那会儿,就在“顶上斋”的楼上租住过,跟铺子老板老罗很熟。

果然,老罗称去年 10 月有四十岁不到、瘦高个、说贵阳话的男子订假发套,要求前额垂一撮白发,取货时极挑剔,罗妻补充见过该男子穿长衫像教书先生,住附近。

于是,1 月 27 日上午,未戴假发的 “一撮白”就这样被逮捕了。

“一撮白” 真名崔先鹤,江西修水人,老牌 “军统” 特务,1949 年 9 月潜伏贵阳当药材掮客。

突审中,他承认接指令用 “钟老四朋友,商量后事、交割遗物” 为由,将林碧蓉带至 “金银大戏院” 门口交予一中年女人,还提供了该女人所乘三轮车车牌,称自己不知后续。

专案组依车牌找到车夫吴大根,吴称车租给老伍,老伍又代厨子何立山所租。

何立山在名士家当私厨,由柳姓女管家(柳正萌)雇佣。

调阅柳女士户籍材料,其相貌与崔先鹤描述的中年女人高度相似,目标锁定柳女士。

由于那家名士主人身份特殊,专案组不敢贸然行动,向赵局长请示后,才制定了抓捕方案。他们先在第二天早晨,趁厨师何立山出门买菜时将其拿下,然后又设计将柳女士引出宅邸,秘密拘捕。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管家,骨子里竟是个烈性子。

柳正萌被带到公安局的临时羁押室,还没等开始审讯,就出事了。趁着两个看守的女同志一时松懈,她竟服毒自杀了!

法医检查后发现,毒药就藏在她手腕上那个看似普通的白银镶接的玉镯里。那镶接的地方,是一个极其精巧的机关,里面藏着一粒见血封喉的毒药。

关键人物自尽,线索再次面临中断!

专案组的人都懵了,但侥幸的是,还有一个厨师何立山。

讯问下来,何立山哭丧着脸,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倒了出来。

他说自己就是个烧菜的,因为手艺好,被柳正萌高薪聘为私厨。

他只是按照柳女士的吩咐,去租了三轮车,接送了一下当时已经神志不清的林碧蓉,至于她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一概不知。

就在专案组一筹莫展之际,对柳正萌背景的调查有了惊人发现。

侦查员找到了名士远在青岩镇的大女儿,她证实柳正萌确实是她的远亲,原名叫柳正萌没错,但柳正萌的母亲后来改嫁给了一个姓耿的商人,曾经一度将女儿柳正萌的姓也改了,给她取名叫耿芝兰!

耿!芝!兰!

虽然不是“耿舞莎”,但这三个字一出来,整个专案组的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精神为之一振!

然而,宅子里的十几口人,从亲友到佣人,都是一问三不知,个个都说自己是“客居”,对主家和柳正萌的事儿不清楚,这明显是提前串过口供了。

解登峰他们早有预料,没跟这帮人硬耗。

专案组通过上级,紧急联系了远在北京的那位名士说明情况。

老先生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得知自己的宅子成了特务窝点,当即拍来一份加急电报,让家里人全力配合公安局的调查。

电报一宣读,这帮人的心理防线立马就垮了。

1月30日下午,在对宅邸人员的重新询问中,两个老佣人刘老头和曹嫂提供了一条极其反常的线索。

他们说在茶馆枪击案发生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16日,柳正萌曾让他们准备了奶粉、糕点、水果、香烟等一大堆贵重礼品,说是要去市工人医院探望一个病人。

刘老头回忆说:“那天管家(柳正萌)主动跟我说,那病人是个警察,执行任务时挂了彩。她跟那警察不认识,但跟老先生(名士)熟。她这是代老先生去慰问的。”

曹嫂则补充了更关键的细节:“我陪着管家去的医院。到了医院大堂,她让我等着,自己去问询台问了病房号,然后才叫我一起去了外科病区。我把礼品放下,就按规矩在走廊里等。可没过一会儿,管家就出来打发我先回去了,说家里活儿多,她自己还得待一会儿。”

侦查员立刻联系医院,一查那个受伤警察的名字,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就是丁坚,就是那个在“成记茶馆”莽撞开枪,导致整个抓捕行动失败的留用刑警!

当晚的案情分析会上,金念杰汇报了这个情况。

解登峰听完,沉默了片刻,突然说:“大家休息一会儿,出去透透气。”

等谢龙王、普高明、金念杰这三位留用刑警一出门,解登峰立刻关上门,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他对屋里剩下的燕生南、张思国等几个老搭档,说出了一个大胆到令人脊背发凉的推断:“会不会……前往茶馆接头的那个下家,根本不是没到,而是已经到了?会不会……他就是丁坚?!”

06

解登峰分析道:“丁坚也是老刑警,他一上楼,可能就察觉到气氛不对,甚至认出了我们埋伏的便衣。他立刻意识到自己暴露了,身处险境。于是,他急中生智,想起了钟老四是通缉犯,干脆先发制人,以抓捕的名义拔枪,制造混乱,借机脱身!”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柳正萌为什么非要去医院探望他。她的目的根本不是慰问,而是想搞清楚,钟老四在死前,到底有没有把密令传给丁坚!”

这个推论一出,屋里鸦雀无声。

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敌人的一枚棋子已经深深地扎进了公安队伍的内部!

众人商议后,决定立即与丁坚本人当面接触。

丁坚已经出院,住在公安宿舍养伤。

解登峰带着两个侦查员找上门时,他表现得十分坦然,对柳正萌的探望也大呼“莫名其妙”,他说自己根本不认识柳正萌和那位名士老先生。

解登峰并未完全相信,他一边和丁坚拉着家常,一边状似无意地感慨了一句:“唉,可惜钟老四死得太快,不然他背后的‘第一集团军’就能一网打尽了。”

他敏锐地捕捉到,当“第一集团军”这五个字从他嘴里说出来时,丁坚端着茶杯的手,有了一个微不可察的停顿。

这个细节,让解登峰更加确信,丁坚绝对有问题!

随后,他们找到了当时负责陪护的南下干部老张。

老张证实了丁坚的说法,说柳正萌慰问的全过程他都在场,没什么异常。

就在调查似乎又要陷入僵局时,老张尽力回忆,终于想起一个细节:“哦,对了,送柳女士离开时,她路过医生办公室,说要进去拜访一下医生,感谢他们。我因为要看护丁坚,就把她介绍给外科主任后,自己先回病房了。”

外科主任?

那不就是主持抢救钟老四的专家吗?

解登峰的思路一下子被点亮了!

柳正萌声东击西,真正的目标是医生!

他们火速赶到医院,找到了外科的闵主任和他的助手孙永烈医生。

两人都否认向柳正萌透露过任何关于钟老四临终遗言的情况。

调查似乎又断了。

解登峰不甘心,深夜再次返回医院,他想再实地走走,看看有没有遗漏。他在空无一人的医生办公室里,无意中看到墙上黑板写着的手术排班表,上面有参与抢救的三个护士的名字。

一个念头灵光闪现:护士!护士会不会听到了什么?

他通过医院军代表,连夜把那三个护士从宿舍叫了过来。一问之下,护士们说,她们确实知道钟老四留下了遗言,而且是“三个字的遗言”!

原来,她们在处理钟老四遗体时,亲耳听见闵主任叮嘱孙医生:“死者的遗言是公安机密,哪怕只有短短三个字,也绝不能外泄!”

解登峰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追问:“那你们,有没有跟别人说起过这件事?”

两个年纪稍大的护士立刻摇头,只有那个最年轻、刚满十八岁的小护士小凌,脸色唰地一下变得惨白。

在军代表和解登峰的再三追问下,小凌哭着说出了一个情况:

案发后第三天,她下班时,被她那个做五金掮客的舅舅邱侃叫住了。

舅舅说,他偶遇了在昆明上大学时的老同学郑桂生,人家现在是新华社西南分社的大记者,听闻小凌喜欢文学,愿意指点她一下。

小凌信以为真,就跟着舅舅去饭馆,见了那位“郑记者”。

在饭桌上,那个郑记者旁敲侧击,三言两语就把“三个字遗言”的情报从她嘴里套走了。

一条从柳正萌到丁坚,再到医生、护士、舅舅、假记者的完整情报传递链,在解登峰的脑海里,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1月31日,天还没亮透,两路人马已经悄无声息地出发了。

第一路,直扑五金机电掮客邱侃的家。

邱侃还在睡梦中,就被从天而降的侦查员按在了床上。

这小子吓得魂飞魄散,没怎么审,就把他那个“新华社记者”老同学郑桂生给卖了个底掉。

第二路,由解登峰亲自带队,目标正是郑桂生的住所。

郑桂生也算是个老江湖,听到敲门声时就感觉不对,想从后窗跑,他刚探出半个身子,就被一拥而上的公安干警抓了个正着。

07

审讯室里,郑桂生的心理防线比邱侃硬得多,几个回合下来,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最终还是垮了。

这个所谓的“新华社记者”郑桂生,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牌特务。

他早在1946年就加入了“国防部二厅”下属的特务组织,贵阳解放前夕,原组织跟他断了联系。

他不甘心就此失业,削尖了脑袋,投靠了当时正在组建“新编第一集团军”的大特务潘方侠,被任命为“第四特遣组”的副组长,成了柳正萌(耿芝兰)的副手。

随着郑桂生的交代,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终于被揭开了。

原来,“成记茶馆”那个真正的接头人,不是别人,正是他郑桂生!

1月15日那天,他奉柳正萌之命,去茶馆与钟老四接头,获取潘方侠下达的密令。

因为路上有点事耽搁了,他到茶馆门口时,刚好撞上丁坚和钟老四火并,亲眼看见了钟老四跳楼、被杀的全过程。

他不敢暴露,悄悄尾随救护车到了医院,然后才去跟柳正萌碰头汇报。

柳正萌得知钟老四可能在死前泄密,大为震惊。

她立刻策划了一系列行动:先是亲自出马,打着名士的旗号去“慰问”丁坚,试图刺探虚实,结果一无所获,但她留了个心眼,记下了医生办公室黑板上三个护士的名字。

随后,她查明了护士小凌的社会关系,发现其舅舅邱侃竟是郑桂生的老同学。

于是,她立刻指令郑桂生,利用这层关系,从不谙世事的小凌嘴里,成功套取了“三个字遗言”已经泄露的关键情报。

那么,那要命的三个字,“耿舞莎”,到底是什么意思?

郑桂生交代,这根本不是人名,而是一条规定了行动时间的暗杀指令!

“耿”,是“庚”的谐音,指庚寅年。

“舞”,是“戊”的谐音,指戊寅月。

“莎”,是“杀”的谐音,代表暗杀!

连在一起,就是指令潜伏的匪特,必须在庚寅年戊寅月之内(即1950年2月4日至3月5日),对中共贵阳市委的主要领导,执行一次疯狂的刺杀行动!

这个谜底揭开,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然而,审讯到这里,似乎又陷入了僵局。

郑桂生对于刺杀的具体计划、参与人员,他一概推说不知,都由柳正萌单线掌握。

就在专案组准备将情况上报时,一位经验丰富的预审专家,敏锐地注意到了郑桂生在供述时的一个细节。

他每次提到柳正萌,眼神中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在一次疲劳审讯中,郑桂生无意中说漏了一句:“柳组长那个女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总想着独揽大功。她让我们准备好,一旦‘耿舞莎’计划不成,就执行‘丁计划’……

“丁计划?!”预审专家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死死咬住不放。

在强大的心理攻势和政策感召下,郑桂生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他终于交代出了那个更深、更毒的第二重密令!

原来,潘方侠这个老狐狸,根本不信任柳正萌。

他布下的是一个双保险的连环计,“耿舞莎”的刺杀行动是明面上的第一层。

而第二层,就是“丁计划”。

“丁”,指的就是丁坚,他的代号叫“顶针”!

丁坚,才是潘方侠安插在贵阳城里最重要、最隐秘的一颗棋子!

他的任务,不仅是作为备用接头人,更重要的是,一旦刺杀行动失败或暴露,他将立刻启动“丁计划”:利用自己留用刑警的身份,在公安局内部制造混乱,散播假情报,伪造现场,误导调查方向,甚至在关键时刻,不惜焚烧重要档案,以掩护其他核心特务撤退!

“成记茶馆”那一幕,根本不是什么意外。

那是丁坚在察觉到危险后,自导自演的一出苦肉计!

他那一枪,打得不偏不倚,看着吓人,其实只是皮肉伤。

他用自己的受伤,完美地洗脱了嫌疑,并成功地潜伏了下来,等待着执行更恶毒的“丁计划”。

至此,所有的谜团全部解开。

从钟老四的死,到柳正萌的反常举动,再到丁坚的“莽撞”与“无辜”,一切都有了最合理的解释。

赵锦禄局长听完汇报,怒火中烧:“好一个‘丁计划’!好一个‘顶针’!他们想在我们的心脏里扎根钉子,我们就将计就计!”

公安局高层亲自部署。

一方面,市委大楼的安保措施表面上维持原样,实际上,警卫力量已经秘密加强了数倍。

从书记办公室到楼下的传达室,处处都布满了伪装好的公安干警和战士,就等着那帮亡命徒自投罗网。

另一方面,解登峰亲自带队,成立了一个特别行动小组,对丁坚实施了24小时不间断的秘密监控。

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就等着这条潜伏最深的毒蛇,在执行“丁计划”时露出獠牙,然后一举将其擒获,人赃并获!

08

1950年2月22日,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

下午,七名化装成各种身份的匪特分子,有的扮成送文件的干部,有的扮成修水电的工人,甚至还有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哭哭啼啼地说是来找领导申冤的,分批次、分时段地潜入了市委大楼。

他们自以为天衣无缝,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已落入了监控的视线之中。

当领头的一个匪特冲向市委书记秦天真办公室,从怀里掏出手枪的那一刹那,走廊里,楼梯间,各个办公室里,无数黑洞洞的枪口瞬间对准了他们。

“不许动!缴枪不杀!”

枪声、喊声、搏斗声,在市委大楼里骤然响起。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斗过后,七名匪特被当场击毙一人,生擒六人。“耿舞莎”刺杀阴谋,被彻底粉碎!

几乎在市委大楼枪声响起的同时,公安局内部,另一场战斗也进入了高潮。

一直表现得安分守己的丁坚,在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的警笛声后,脸色骤变。

他知道,行动失败了!

他立刻冲向走廊尽头的档案库,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火柴和浸了煤油的棉纱,准备执行他最后的任务——焚烧档案,制造混乱。

就在他划着火柴,狞笑着准备扔向堆积如山的案卷时,档案库的大门“哐当”一声被撞开。

解登峰带着几名侦查员,如神兵天将,堵住了他的去路。

“丁坚,你的‘丁计划’,该结束了。”解登峰的声音,冷得像冰。

丁坚手里的火柴“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他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脸上的肌肉不停地抽搐,最后,整个人像一滩烂泥一样瘫软下去。

审讯室里,没有了严刑拷打,也没有了厉声呵斥。

解登峰亲自给他倒了一杯热茶,推到他面前,平静地问了一句:“丁坚,值得吗?”

丁坚端起茶杯,手抖得厉害,热茶洒了一身。

他惨然一笑,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解放前,他是旧警察局的王牌,破案高手,走到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

解放后,虽然被留用,但他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那些从解放区来的“土八路”干部,看他的眼神里总带着审视和不信任。

昔日的荣耀和骄傲,荡然无存。

潘方侠正是利用了他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和不平衡的心理,通过秘密渠道联系上他,许以高官厚禄和所谓的“前途”,一步步将他拉下了水。

“我……我不是输给了你们。”丁坚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我是输给了这个新世界。”

他的声音里,有不甘,有悔恨,也有一种彻底的绝望。

这场最后的对决,没有硝烟,却比任何一场战斗都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信仰的崩塌。

1950年4月4日,贵阳市军管会对“1·15”系列大案进行了公开宣判。

刺客韦玉林、金耀亭、普刚等人,连同之前被捕的“一撮白”崔先鹤,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在刑场上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

副组长郑桂生,因有重大立功表现(交代了“丁计划”),被判处无期徒刑。

保镖宋德安、厨师何立山等人,也根据罪行轻重,分别领刑。

而那个在香烛铺开枪,杀害钟老四的神秘“护卫”老邬(即“龙先生”),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始终下落不明,成了这起惊天大案留下的唯一一个悬念。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