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本老曲谱“活”起来!这个曲艺世家把传统唱出“新风”
更新时间:2025-11-28 10:34 浏览量:1
一块醒木定场,三弦琴声悠扬,一口白语唱尽苍洱春秋。在喜洲镇作邑村,一民居小院时常传出三弦的悠扬旋律与醇厚的白族方言唱腔,这是白族绕三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丕鼎的家,也是一个将白族大本曲传唱了五代人的“曲艺世家”。
“英台提起笔,两眼泪汪汪……”走进小院,年过八旬的赵丕鼎开口唱起曲目《英台开药单》,唱腔婉转透亮,丝毫不见耄耋之年的疲态。这是他第一次登台唱的曲目,如今再唱,声腔中早已浸入岁月的熟稔。身旁的儿女跟着和,三弦声裹着和声,漫过堂屋,飘向苍山下的田野,也铺开了他们与大本曲的传承故事。
传家
82本曲谱里的“使命”
1942年,赵丕鼎生于白族大本曲表演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爱上白族民间艺术。16岁中学毕业后随大哥学唱、创作大本曲,之后6年间不仅熟练掌握“三腔九板十八调”,融合南腔、北腔特色,还摸清白族绕三灵民俗的历史与表演细节。1962年8月,卧病在床的父亲将曾祖父遗留的82本大本曲曲本交给他,再三叮嘱妥善保管。
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嘱托,赵丕鼎用两年时间将曲谱背得滚瓜烂熟,演唱技法也随之精进。1964年起,他便可独自与三弦手走村串寨表演。因吐字清晰、唱腔圆润、能一人多角,他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1984年,赵丕鼎凭借精湛的演唱技艺和在大本曲方面的深厚功底,加入了云南省曲艺家协会,同年顺利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逐步成长为在大理民间较有影响的农村艺人。
“他们自己也是很喜欢大本曲,教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带着去演唱,这样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基本上能唱出来了。”如今,年过八旬的赵丕鼎早已把小院变成了大本曲传承的“固定戏台”,儿女们是他最默契的搭档,连刚上小学的小孙子,都成了院里的“小跟唱”。“在我家的传承中,从我曾祖父、祖父、父亲、哥哥传到我,又传给我儿子、姑娘,现在我小孙子读四年级,也可以唱。看到这种传承,我心满意足。”
创新
老曲新唱下的“变装”
在大本曲演唱、传承过程中,赵丕鼎不满足于传统大本曲艺人的定位,跟儿女携手创作,以“老曲新唱”为核心,将这一传统曲艺从情爱、生活叙事转向时代主题,给传统大本曲“换新装”。
赵丕鼎一家创作了《三个代表》《八项规定》等作品宣讲党的方针;聚焦洱海保护,不仅化身义务“环保员”,写出《祖孙三代同唱保护洱海》等曲目,还推动“白族大本曲保护洱海进校园”课程落地,让学生既学曲艺又树环保意识。疫情期间,全家迅速创作《众志成城战疫情》等战疫作品,在大理乡镇推广。
近年来,更围绕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普法强基、防诈反诈等重点工作,编排了《利剑出鞘保安宁·扫黑除恶护民生》《消防曲》《初心不忘使命担》等曲目,用“政策宣讲+传统唱腔”的形式,把相关宣传做得更加接地气,做到“重点工作在哪,大本曲就唱到哪”。
“我尝试用新媒体方式来宣传大本曲,目前效果还是很不错,已经吸引了好多年轻观众参与到我们这个项目的传承当中,我觉得这个是很欣慰的事情。”作为曲艺世家“新秀”,赵福坤深知用新载体讲老故事,才能让更多人爱上大本曲。他在原汁原味守住大本曲“老底子”的同时,通过公众号、抖音号发布大本曲曲目演唱,每周的直播演唱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传薪
用心教学里的“坚守”
“传承方面,一个是家传,一个是社会传,这两个方式是最重要的,其中家传最重要。社会上有人来学的话,我不收任何价钱,衷心地教他们,现在我有好多学生已经可以独自上台演唱了。”为了让大本曲从“小院戏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16年,赵丕鼎牵头,和儿女们一起成立了“花上花艺术团”。团里的成员既有家里的晚辈,也有周边村镇的大本曲爱好者。每逢农闲或节庆,艺术团就会带着三弦走村串寨,把大本曲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成了大理乡间传播白族曲艺的“流动戏台”。
在赵丕鼎的心里,“传薪”不仅要“走出去”扎根,更要“沉下去”育人。这些年,他和儿女们化身“文化辅导员”,推动“白族大本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落地。在校园,他们开设从三弦弹奏到唱腔练习的课程;在社区,把惠民演出办成“流动课堂”,边演边教;在企业,结合行业特点编排特色曲目。同时,他们在自家小院和文化站常年开设免费培训班,从曲谱解读到舞台表演倾囊相授,让大本曲的传承既见广度,更有深度。
赵丕鼎的女儿赵冬梅,更是带着传统曲艺登上大舞台,走出了国门。她登上《民歌中国》舞台表演大本曲,更带着白族麻雀调登上巴黎舞台,捧回“卢浮奖”银奖。
“作为一个农村妇女,能去到国际舞台上去唱,把大本曲带到国外得到二等奖,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那种激动的心情根本用语言表达不出来。”而想到父亲“没出过国门”的遗憾,她更坚定了传承的念头:“如果有人愿意跟我学,我就一个一个带,把我所学的能唱的全部教给他们。”如今,赵冬梅的唱腔里既有生活的烟火气,也藏着让世界听见民族文化的底气。
如今,大本曲声仍在继续,这声音里,藏着一个家族的使命,藏着一个民族的记忆,更藏着无数人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我的儿子今年9岁,他也喜欢跟着我们一起唱大本曲,用情说唱,用心传承。我们一定要把大本、曲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赵福坤说,只要有人唱,有人听,有人学,白族大本曲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
当三弦声与校园的读书声、社区的欢笑声、直播间的点赞声交织,当“老曲新唱”的旋律回荡在苍洱山水间,赵丕鼎和家人用坚守证明:只要根扎得深,传统曲艺就能在新时代长出新枝,永远悠扬。
记者:唐恋 罗晓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