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戏剧 严嵩 青史和我

更新时间:2025-11-28 09:29  浏览量:1

作者:持戒留白(山东菏泽)

戏剧 严嵩 青史和我

小时候在中原的古装戏里看严嵩;长大后在江南的新时代里悟青史。双重视域下的生死叩问。

青藏高原的风,是淬过火的:它从昆仑山巅裹挟着万古的寒冽与决绝,呼啸而下,其尖啸能刺穿一切浮华的伪装,只留下生命最本真的坚韧。三十六年,我与战友们如一枚枚沉默的道钉,将青春与热血铆进这条蜿蜒于云端的“天路”。在这里,规则被简化至赤裸,并被赋予了钢铁的硬度:你交付后背的战友,便是你生命的延伸;一次微不足道的疏忽,可能导致整支队伍的覆灭;而一人的舍身坚守,则能换来无数生命的通道。这片天地,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教会我们何为忠诚、何为职责、何为在绝对极限下对生命价值的绝对信仰。

转业后,我栖息于江南钢城新余。仙女湖的烟波温柔地化开了记忆里雪岭的棱角;袁河之水不舍昼夜,流淌着千年的温婉与沉静。生活的节奏陡然舒缓。也正是在这片曾被古人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右大地上,我重新打开了《明史》的沉重卷帙。严嵩、夏言、徐阶,这三个缠绕于明代中后期波诡云谲政局中的名字,他们的恩怨、抉择与命运,不再仅仅是故纸堆中冰冷的权谋记载,而是伴随着高原的风啸与江南的雨声,在我心中激荡起前所未有的轰鸣。

这段历史,恰似一面穿越了四百余年时空的魔镜。当我以被雪域锻造过的目光凝视它时,镜中映照出的,不仅是官场的浮沉、权力的更迭,更是人性的复杂光谱、因果的森严铁律,以及每个灵魂在时代洪流中那惊心动魄的终极抉择。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忠奸对立故事,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立世、如何用权、如何在无尽的诱惑与深渊的边缘守住那一线人性光明的、沉重的生命教科书。

核心伦理的崩塌与坚守:高原视角下的“关系网”解构。在部队,尤其在生死悬于一线的交通保障部队,“战友”二字,其重千钧。它意味着绝对的信任,意味着可以将生命坦然相托的兄弟情谊。提拔你的老班长,险境中向你伸出援手的连长,他们不仅是上级,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恩师”。这种关系,由共同的使命、流淌的汗水乃至潜在的牺牲浇铸而成,其基石是无条件的信任。因此,“背叛”在这种伦理体系中,是不可饶恕、足以摧毁整个团队根基的终极之罪。

正是带着这份浸入骨髓的认知,当我审视严嵩与夏言的关系时,所感受到的冲击力是毁灭性的。

严嵩:权力异化下的“孤家寡人”。在史书的定论里,严嵩是“权奸”的代名词,把持朝政二十余载,贪墨横行,党同伐异。然而,从高原的视角看去,他更像一个手握重兵、装备精良,却最终在权力迷雾中彻底迷失了航向的“指挥官”。他忘记了权力的本源应是责任与担当,将其异化为满足个人与家族无限私欲的工具。他精心构筑的权力堡垒,看似固若金汤,实则因其内核的背叛与腐蚀而布满了致命的裂痕。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战友与恩情,只有永恒的利益与算计。这套生存法则,在强调绝对协同、生死与共的高原环境中,是绝对无法存续的,其结局注定是众叛亲离,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夏言:刚直而失于韬晦的“悲情主帅”。夏言,这位严嵩仕途上至关重要的提携者与保护者,其人格画像充满了悲剧英雄的色彩。他刚直不阿,能力超群,魄力非凡,犹如部队里那些业务精湛、治军严明却又真心爱护士兵的“老连长”。《明史》称其“豪迈有俊才,纵横辩博,人莫能屈”。他对同乡后进严嵩信任有加,多次“保护嵩于困厄中”。他的悲剧,根源在于将高原的“直线思维”与绝对信任,毫无保留地带入了需要极高柔韧性与警惕性的宫廷政治场。他低估了人性在权力催化下所能产生的幽暗与狠毒,尤其低估了那个他曾悉心栽培的“下属”的贪婪与野心。他的“刚直”,在需要绵里藏针的官场中,成了最易被攻击的弱点。其最终结局,被自己全力保护的人诬陷,身首异处于西市,恰似一场精心策划的“阵前倒戈”,其悲壮令人扼腕,其教训更是刻骨铭心。

徐阶: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战略潜伏者”。徐阶,作为夏言的门生,在某种意义上,他接过了为精神导师“复仇”并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但他选择的,并非夏言式的正面强攻。他更像一位接受了绝密任务,深入敌后、长期潜伏的“特种兵”。他亲眼目睹了杨继盛、沈炼等正直之士“正面冲锋”的惨烈失败,深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态势下,任何冲动的暴露都无异于自杀。于是,他开始了中国政治史上一次经典的“韬光养晦”。他对严嵩极尽恭顺,甚至不惜通过联姻等方式进行“战略伪装”,以此麻痹对手;同时在绝对的静默中,一点点积蓄力量,联络盟友,等待着那万无一失的、一击致命的战机。这种“忍辱负重”,需要何等钢铁般的神经与磐石般的信念!这与我们在高原之上,为攻克一个长期险段,可以忍受数月乃至数年的寂寞、艰辛进行数据测算与模拟演练,何其神似!其核心都是:不计一时之得失,不逞一时之血气,为了最终的战略胜利,可以承受所有的误解与屈辱。这张由背叛与复仇交织的核心关系网,清晰地勾勒出两条截然相反的人生轨迹:一条是严嵩对恩师夏言的彻底背叛与毁灭;另一条是徐阶对精神恩师夏言的隐忍守护与终极复仇。这一正一反的镜像,构成了历史留给我们最深刻、也最残酷的警示录。

恩怨演进的战术推演:两场“师生”对决的沙盘复盘。高原的历练,让我习惯于从战术层面冷静地剖析事件的脉络。严嵩与夏言、徐阶与严嵩的这两场跨越时空的对决,其过程之精妙、手段之老辣,堪称古代高层权力斗争的经典战例,值得进行一番细致的沙盘推演。

严嵩和夏言:忘恩负义的“闪电斩首”行动。

战役背景(力量积蓄与恩情阶段):此阶段,夏言占据绝对优势,身居首辅之位,深得嘉靖皇帝信任。严嵩则处于弱势,扮演着恭顺、勤勉的“下属”与“学生”角色。夏言多次在政治风浪中为其提供“火力掩护”与“空中支援”,是其最重要的保护伞。

战役转折(心理异化与战机捕捉):

心理战:严嵩内心的权力欲与嫉妒之火,在长期的压抑与窥伺中不断滋长,这是其发起攻击的内在原动力。

情报分析:严嵩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精准地捕捉到了战场最高指挥官,嘉靖皇帝晚年的心理变化:沉迷道教炼丹,渴望长生,喜好祥瑞,厌烦边事兵戈。而夏言,则坚定支持曾铣提出的“河套之议”,主张收复河套地区,这是一项典型的、充满刚性与进取精神的“大型作战方案”。

致命一击:严嵩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战略窗口期”。他利用“河套之议”,诬告夏言及其支持者“开边启衅”、“克扣军饷”。这两项指控,如同精确制导的导弹,精准地命中了嘉靖皇帝“不愿兴兵”、“厌恶贪腐”(尤其涉及军费)的最敏感神经。这相当于在“最高指挥官”最为焦虑的问题上,对“前线总指挥”实施了高效的“舆论轰炸”与“谗言离间”。

战役结果:夏言被“阵前处决”(斩首),政治势力被连根拔起。严嵩成功“接管指挥权”,登顶首辅之位。这是一场典型的以下克上、利用信息不对称与上级心理弱点发起的“不对称打击”。严嵩赢了战术,取得了暂时的、压倒性的胜利,但他踏着恩师尸骨上位的行径,也为其个人和家族的战略性覆灭,埋下了最深的祸根。

徐阶与严嵩:隐忍蓄力的“战略大反攻”。

战役准备(长期隐忍与力量积蓄阶段):

敌情侦察:徐阶清醒地认识到严嵩政治集团的强大(权倾朝野,党羽遍布)与残酷,对政敌的清除毫不留情。

战略欺骗:他实施了极高水平的“伪装”与“静默”策略。表面上对严嵩唯命是从,甚至刻意撰写精妙的青词以迎合嘉靖的修仙爱好,赢得“最高指挥官”的好感。与严家联姻这一超常规举动,更是将其“伪装”发挥到极致,成功使老辣的严嵩放松了警惕。

力量积蓄:在厚重的伪装之下,他如同一位深谙矿脉的工匠,默默地在暗中团结志同道合者,稳固自身在朝中的地位,耐心等待着总攻时刻的到来。

战役反攻,决战时刻的精准突击:

等待时机:徐阶等待的是战场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他敏锐地观察到,严嵩年迈昏聩,其子严世蕃(严家集团的“实际操盘手”)嚣张跋扈,多次因贪腐和僭越行为触犯嘉靖的修道禁忌与皇权尊严,导致“指挥官”对严嵩的信任持续流失,出现了巨大的“防御漏洞”。

关键突击:他巧妙借助道士蓝道行扶乩所得的“贤不辅,不肖不退”的谶语,并推动御史邹应龙发起弹劾,抓住了严嵩集团出现“指挥链松动”的瞬间,一举促使嘉靖罢黜了严嵩。这相当于一次漂亮的“拔点作战”,成功摧毁了敌人的前沿核心指挥所。

肃清残敌:这是徐阶战术中最具智慧也最为狠辣的一笔。严嵩倒台后,严世蕃最初仅被判流放,其政治潜力仍在。徐阶深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他敏锐地发现,三法司拟定的以“迫害忠良”为核心的罪状,很可能让嘉靖帝产生“上挂”之虑(意识到自己也是迫害者)。于是,他果断出手,修改罪状,将核心罪名偷换为“通倭叛国”。这一“偷梁换柱”之术,精准地击中了皇权最不能容忍的底线,最终促使嘉靖下旨处死严世蕃,完成了对严嵩集团的“彻底清算”,赢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徐阶的胜利,是一场教科书式的“后发制人”的胜利。它不依赖于表面的声势与道德优越感,而根植于超凡的耐心、精准的情报研判、关键时刻的雷霆一击以及对规则漏洞的极致利用。这其中蕴含的坚韧、智慧与决断,让我无数次回想起在高原之上,为保障“天路”畅通,我们整个团队所展现出的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沉默的力量。

历史的回响与生命的叩问:于因果、规则与性情之间。站在江南氤氲的水汽中,回望雪域的澄澈与刚毅,再细细品味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诸多感悟如袁河之水,漫上心头,汇聚成关于生命、权力与道义的深沉叩问。

天道好还,报应不爽:贯穿时空的“因果律”。严嵩以背叛和构陷恩师为起点,搭建起他的权力大厦。最终,这座大厦的倾覆,正是由他另一位“学生”徐阶亲手完成,且其方式更为彻底,代价更为惨烈。这正是一个完整而严酷的因果循环。在高原,我们笃信最朴素的真理:“人在做,天在看。”你如何对待脚下的土地,土地便会如何回馈你;你如何对待身边的战友,战友便会如何对待你。严嵩的结局,正是这种真理在历史宏观层面上的冰冷印证。他罢相后寄居墓舍,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死前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与其说是忏悔,不如说是至死不悟的执迷。他始终未能参透,他口中的“忠”,早已在无尽的权欲与一次次对道义的背叛中,变质、腐烂,最终化为吞噬他自己和家族的业火。

绝对权力与生存法则:人治迷宫中的艰难求存。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政治博弈,其最高且唯一的裁判,始终是那个深居西苑、沉迷于修道炼丹的嘉靖皇帝。严嵩的得势,在于他善于撰写青词,满足皇帝的精神需求;夏言的败亡,在于他触犯了皇帝的忌讳;徐阶的胜利,同样在于他更能精准把握皇帝的心理变化,并巧妙利用其好恶来达成目的。这深刻地揭示了在绝对皇权(或者说任何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之下,所有的道德、规则、法律,都必须服务于最高权力持有者的个人意志与偏好。这截然不同于我们部队:我们的规则是为了保障集体使命的完成,是客观的、服务于公共目标的;而他们的规则,则是高度主观的、围绕着一个人旋转的。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刚直的夏言、阴柔的严嵩,还是隐忍的徐阶,其命运的最终裁决,都系于一人之身,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所有人治社会难以摆脱的宿命。

性格决定命运:高原锤炼出的“韧性”价值。夏言的刚直,严嵩的阴柔贪婪,徐阶的隐忍坚毅,三种迥异的性格,导向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这让我不禁深刻反思部队生活对我自身的塑造。三十六载前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那里的风雪、缺氧与孤独,磨去了我身上可能存在的书生意气与年少轻狂,取而代之的是刻入骨子里的“坚韧”。这种坚韧,并非无原则的柔顺与屈服,而是为了更崇高、更长远的目标,可以主动选择承受屈辱、误解与寂寞的强大心理素质。它是一种心中有光、脚下有根的坚持。正是这种被高原赋予的“韧性”,让我在阅读徐阶的故事时,能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更深切地体会他那份“二十年磨一剑”的孤寂、艰难与最终的伟大。

从江右文脉到雪域伦理:文化基因与价值坚守的对话。历史的因缘际会,为这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增添了一层浓郁的地域文化悲剧色彩。严嵩是江西分宜人,夏言是江西贵溪人,徐阶的松江府虽属南直隶,却也与江右文脉声息相通。这片孕育了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巨擘,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土地,此刻却上演了最惨烈的同室操戈。夏言贵溪老宅的炊烟与严嵩分宜祖坟的松涛,本同受赣鄱水土的滋养。严嵩对夏言的背叛,因此不仅是对政治伦理的践踏,更是对江右文化中“尊师重道”、“重义轻利”古风的悍然背离。这让我更加坚信,无论身处何种文化背景,有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是跨越地域、穿越时空的共通准则。高原的“永不将枪口对准战友”与江右的“文章节义”,在精神内核上异曲同工,它们共同指向了信义、忠诚与担当这些人类文明的基石。

这场历史恩怨的核心:性情决定了行为,行为种下了因果。严嵩一生追逐的无上权力、亿万财富,最终“万事皆空”,只落得千古骂名。而三十六年前的我与我的战友们,物质清贫,生活艰苦,但精神世界却无比富足与澄澈。我们守护的是路,是生命,是连接雪域与内地的国家血脉。这种源于奉献与担当的价值感与崇高感,是严嵩之流纵使权倾朝野、富可敌国,也永远无法理解和获得的。历史的最终评价(“青史人笑骂,竞得万世论”),终究会落在对社稷民生、对民族精神真正的贡献之上,而非一时的权位高低与财富多寡。

永恒的坐标与不灭的灯塔。三十六年前的高原岁月,给了我一副能承受千钧重压的肩膀,一双习惯穿透迷雾远眺的眼睛,和一份对朴素真理近乎执拗的信仰。转徙江南,寓居江右,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却也让我获得了一种宝贵的“距离”:既能回望来路的峥嵘,又能静观历史的云烟,从而更清晰地审视当下与未来。

严嵩、夏言、徐阶的故事,早已随着大明王朝的落日一同沉入历史的地平线。但它所引发的关于权力、道义、因果与抉择的思考,却如同袁河之水,奔流不息,常思常新。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诫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之剑,驾驭得当可护国安邦,沉迷其中则足以倾覆自身;它警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复杂、甚至扭曲的规则迷宫之中,内心的道德律、对他人的基本道义,是人性最后、也是最不可轻易践踏的底线;它更启示我们,人生的宏大博弈,看的从来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盈亏,而是漫长时间长河里,由我们每一个行为、每一次抉择所共同书写的最终“生命评语”。

如今,我在江南的杏花春雨里,时常会清晰地忆起高原的碧空如洗与雪峰巍峨。那里,镌刻着我无悔的青春,烙印着我对忠诚、职责与生命价值最原始也最深刻的理解。那段被风雪淬炼过的岁月,已然成为我生命中永恒的坐标。它让我在阅读历史的幽暗时,不致迷失于权谋的诡谲;在品味人生的复杂时,始终能辨别出最基本的方向。严嵩的覆灭,徐阶的胜利,夏言的悲壮,都已化作一声声穿越时空的警钟,在我耳边,亦愿在每一位读者心头,长鸣不息:立世先立身,做事先做人。任凭江湖风浪起,宦海浮沉深,守住心中的道义与光明,方能无愧于己,无惧于史,在因果的洪流中,觅得一方内心的安宁与永恒的价值。

一生一性情,一世一夫人。

职居一人下,诗书任意行。

若有情念旧,徐阶何太急。

严老曾灭师,夏言断头泣。

风流多江湖,仕途倜孤丘。

万事皆可空,因果不其然。

青史人笑骂,竞得万世论。

这,便是一名老兵,从雪域到江南,从现实到青史,跨越时空的,最深的感悟。

作者简介:持戒留白,实名刘金琳,山东菏泽曹县人,部队转业,现工作居住在江西新余,系高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新余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夏天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