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国家一级演员,出道15年不温不火,36岁靠《四喜》一举成名
更新时间:2025-11-27 00:26 浏览量:2
结局已经摆在台面上:他没靠家里那张“脸”,是一步步把演技练出来的。观众现在看到的那个能演狠戾也能演窝囊的小伙子,不是靠后台,而是靠台下的苦练攒起来的名声。有人去查他的来历,发现他家在艺术圈里真有重量,这让不少人愣了好一会儿。
最近的一部都市剧《四喜》把他推到更明亮的位置。《四喜》里他不是头牌,但演的许知东是个必须的角色——一个被家庭压得小心翼翼的弟弟,窝囊、退缩、有种无力感。他把这种细腻的好像从生活里撕下来的疲惫感搬上了屏幕,好多人看了会心痛地说“这就是那些从小被重男轻女观念压着长大的男人的样子”。这和他之前在《灼灼其华》里演的完全两种路径:那次是冷酷、绝情,连亲情都能踩碎的角色,观众看到他的眼神都会起鸡皮疙瘩。两种角色放在一个人身上,能切换自如,确实说明了能耐。说句公道话,这种转变不容易做成,得靠长期的锻炼和对角色的认真剖析。
他自己也有清醒的认知。起初大家都以为他是凭家里人帮忙上位,直到他开始努力证明,才慢慢让人改了看法。曝光之后,有媒体把他的家世往外一扒,才发现家里人不简单:父亲宣晓鸣在话剧和配音方面都算有口碑,曾为不少大牌明星配音,也在动画配音上投入很多精力;祖父宣海池在圈内也是个熟脸。这样的家境放在谁身上都够耀眼,可他并没把这些拿出来当敲门砖。
回过头看,这条路并非一开始就选定。中间有段明显的转折点,时间定在2006年:那年他收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拿到通知书那一刻,他自己也改变了主意。家里长辈看到这张纸,松了口气又带着点得偿所愿的意味——父亲曾经也想进这所学校,但当年没成。这件事在父亲心里像块心病,儿子能进了,算是一种代偿。父亲当时有点激动,眼神里是那种多年愿望被替代完成的复杂情绪。
更早之前,他走的是另一条路。少年时期的他把目标放在足球上,想做能上场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教练们也看得出来他的天赋,常说他有成为职业选手的潜质。父母起初并不反对,觉得踢球能锻炼身体,好处多多。但家里长辈大多从事艺术工作,他们讨论后倾向于把他往艺术方向引导。他们的逻辑很现实:艺术圈里有前辈可以指点,能少走弯路。父亲并不是阻拦体育的那种专制家长,而是更看重长远规划,觉得综合条件更适合艺术这条路。
父亲的过去也能理解他的态度。年轻时想进中戏却落榜,这成了他的遗憾。后来他把功力投在话剧和配音上,从舞台转到话筒,做过很多包括给大牌演员配音的活儿。这些年配音经验加上话剧背景,让他在行业里积累了不小的人脉和口碑。他后来注意到动画电影受欢迎,就把精力往那边倾斜。祖父的名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在圈里有一席之地,这些都构成了家庭在艺术方面的“资源库”。
家人并没有强硬地把他往那儿推,而是做了不少沟通。反复谈话后,他愿意试一试艺术的可能性。拿到中戏录取之后,他发现自己比同学们差不少:从来没系统学过表演,很多基本功都要补。于是开始填补短板,挨个功课做下去。这期间父亲确实给了支持,暗地里把一些机会和资源递到他手里,但父亲选择没告诉他全部真相。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父亲知道他爱面子、好胜,直说容易让他失去拼劲。刚开始他以为那些导演真的是被他演技打动,后来才慢慢发现背后有父亲帮忙的影子。
知道真相后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努力,反而更想凭自己走得稳。那会儿他就立了规矩:能靠自己就不借关系。他不希望被贴上“靠爸”标签,也不想像某些星二代一样把机会寄托在家人身上。所以他在每一个项目上都极尽投入,从小角色做到配角,再到能挑起戏份的关键人物,一步步踩下去。
朋友和圈内人对他的变化也有印象。有人起先觉得他突然转行挺突兀的,从运动员到演员,这跨度大。但看他连连接戏、磨演技,又觉得他找到了更合适的位置。出人意料的是,公众能看出他的进步也愿意给他机会,这让他有了更稳定的发展空间。
在作品选择上,他也有自己的考虑。像那类极端的反派角色,能展示力量和冲击力,但过于固定会被定型;所以他会主动接一些性格偏软、心理细腻的角色去拉宽自己的谱系。《四喜》里的许知东就是这种操作,让观众在两部剧之间看到明显差异,这种可塑性对演员来说是很有利的。观众的反馈很直接,有评论说他把被压抑的那种复杂情绪演出了层次,这样的评价比空泛的夸奖更让人安心。
整个过程并非一路顺风。进校之后的自我加压、父亲暗中的帮扶、家庭讨论的反复、从球场到舞台的转折,这些节点都影响了他的选择。到现在有人去扒他家世,他显得淡然——既不刻意遮掩,也不想借此行事。话外音是:能靠自己就靠自己,这件事做起来其实蛮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