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导师如何把三个节目带到全国30强?
更新时间:2025-11-28 17:42 浏览量:1
近日,景德镇昌江区有两则令人振奋的文化喜讯传来:该区两所小学精心打造的非遗节目,成功入围第七届“和平杯”非遗曲艺票友邀请赛全国30强。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景德镇大鼓非遗传承人于芳,在此次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她不仅悉心指导,助力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其本人主演的景德镇大鼓作品也一同跻身全国30强之列。这一系列成果,让景德镇非遗文化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出青春活力,彰显出强大的传承力量。
教演融合赋能,让非遗传承 “活” 起来
作为景德镇大鼓非遗传承人,于芳突破单一宣讲导师的身份边界,将非遗传承深度融入校园教育,创新构建 “课堂教学打基础、舞台实践提能力” 的双轨培育模式,让传统曲艺走出博物馆,成为青少年触手可及的文化滋养。
在昌江区十一小、十五小的非遗课堂上,于芳手把手教学生打磨曲艺唱腔、创新设计表演形式,从发声技巧到台风走位,耐心细致传授非遗核心技艺。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她积极搭建展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性赛事,以赛促学、以演提能。在第七届 “和平杯” 非遗曲艺票友邀请赛中,她全程指导两所小学的参赛节目编排,从剧本打磨到表演细节反复雕琢。最终,这两个校园节目从全国14个省份的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与于芳本人主演的景德镇大鼓作品一同跻身全国30强。
精准对接需求,靶向打磨成长 “金钥匙”
“基层需要什么就深耕什么”,这是于芳始终坚守的服务理念。摒弃 “大水漫灌” 式的粗放服务,她建立起 “需求摸排-靶向匹配-动态跟进” 的精准服务机制,让文化育人直击核心痛点。在青少年培养中,她善于通过前期沟通、现场观察捕捉服务对象特质,提供定制化指导。
得知景德镇市文艺小学学生苗程馨备战 “爱我国防” 主题演讲赛事时,于芳第一时间介入,针对其演讲短板构建起 “逐点拆解-逐项打磨-全程跟进” 的辅导体系。小到肢体动作的舒展幅度、声音表达的抑扬顿挫,大到台词逻辑的衔接梳理,她都逐字逐句、逐帧逐镜打磨优化。即便遇到线下沟通不便的情况,她也通过线上连线实时跟进,第一时间纠正问题、优化细节。在她的全程助力下,苗程馨从市赛顺利突围,先后拿下线上赛事二等奖、省赛一等奖第二名,最终在决赛中惊艳全场,成功斩获小学组冠军,成为 “四个100” 计划培育基层人才的鲜活范本。
跨界融合传播,织密文化育人 “辐射网”
拓宽文化赋能的广度与深度。作为省级宣讲导师,她在演讲辅导中巧妙融入家国情怀培育,通过主题解读、红色故事分享等方式,让青少年在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厚植爱国情感、筑牢精神根基。作为非遗传承人,她则将景德镇大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融入宣讲与教学全过程,实现 “技艺传承 + 文化传播” 的有机统一。
在她的带动下,基层文化育人形成了 “导师带骨干、骨干带学生、学生传大众” 的良性辐射效应。非遗文化从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党的创新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 “青年讲、青年学、青年传” 的方式,真正扎根基层、浸润人心。同时,她积极对接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通过非遗展示、文化宣讲等形式为地方发展注入文化动能,实现个人专业价值与基层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
据悉,江西省 “四个100” 文化导师下乡计划通过选派新闻、宣讲、文艺、非遗四类省级导师下沉基层,构建起优质文化人才直达基层的长效机制。于芳的实践正是这一计划的生动缩影,她以匠心传技能、以实干育人才,让文化成为基层人才成长的 “加速器”,为赣鄱大地的基层文化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