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广东人在美食之路上 “越走越远”?
更新时间:2025-03-25 20:39 浏览量:9
有一个笑话最能说明每个城市不同的文化特点:
有人抓到一外星人,问如何处置这外星人?
北京人说:“拿来做科学研究”
上海人说:“拿来办展览赚钱”
成都人说:“拿来打麻将充数”
广州人说:“拿来煲汤补身子”
四个城市的人,四种不同的处置方法,而广州人的处置方式最为抢眼,也最能突出广东人“好吃”的形象。
还有一句俗语说:生在杭州,穿在苏州,食在广州。广州是广东的省会,所以广东是公认的美食天堂。
早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广东人“食”的风气就开始昌盛,在广东的城里,特别是广州这些大城,一些小馆子(因茶价二厘钱,俗称“二厘馆”)很是繁荣,这些小茶馆都是平民百姓喝茶聚脚的小食店,小馆里就卖些平价的豆沙包,菜肉包,蛋散,炒米粉等等。
食客们就在茶馆里,要一壶好茶,一两件点心,慢慢悠悠享用,这样的日子很是休闲写意,于是,就成了广东的一种潮流,也于是,广东的饮茶聚食文化形成。
后来馆子越来越豪华,越来越流行,食类也越来越丰盛,且不仅仅是早茶了,还有午茶和夜茶,当然,还以饮早茶的最多。
茶馆的早市清晨四点左右开门,而夜茶在广东的很多城市都是通宵的。
所以,清朝就有文人如此描述广东人“好食”的意境:肉林酒海,无寒暑,亦无昼夜。
说广东人不分季节,不分白天黑夜地吃吃吃。
广东人爱吃,首先体现在对食材的极致追求上。
他们眼中,食材的新鲜是美味的灵魂。
清晨的菜市场,热闹非凡,海鲜摊位上,活蹦乱跳的鱼虾蟹是抢手货;
肉类摊位前,摊主熟练地切割着新鲜的猪肉、牛肉,那色泽便能让广东人一眼判断其品质。
不仅如此,广东人对食材的种类包容度极高: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能入口,皆有可能成为餐桌上的佳肴。
蛇肉在广东的餐桌上并不罕见,那精心烹制的蛇羹,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让外地人咋舌,却让广东人津津乐道。
明代文人就写:“南人口食,可谓不择之甚。”说广东人什么都吃。
不可否认,广东人确实爱吃,也会吃。也确实相对其他省份更偏爱吃野味,但广东人爱吃野味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广东地区森林密布,高山峻岭,据相关数据,春秋时代,广东全境森林覆盖率是90%以上。
后来,地质变化,再加中原人源源迁徙至岭南,生活资源需求剧增,于是大肆开发,纵是如此,至清朝时期,广东全境森林覆盖率依然在50%以上。
在这样深山丛林的环境之下,自然狸鼠窜伏,蛇鼠横行,山上的动物定然大肆破坏人们的农作物及生活。
很多史料就有记载,广东一向虎患蛇患严重,特别是梅州揭阳那一带,清朝时期虎患严重到几乎每天都有人命丧虎口。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不是你吃掉野兽,就是野兽吃掉你,再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规则,广东人开启了捕杀野兽并吃掉野兽的习俗,出发点是为了生存。
但具创造力的广东人在生存的基础上,赋予食物更多的生命力。
广东菜讲究色香味形俱全,烹饪手法多样,煎、炒、烹、炸、炖、焗等样样精通。
一道糖醋咕噜肉,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酸甜可口的酱汁包裹着鲜嫩的肉块,让人食欲大增;
而白切鸡,则以其原汁原味的口感取胜,鸡肉皮黄肉白,肥嫩鲜美,只需蘸上些许姜葱蓉,那鸡肉的清香便在舌尖上蔓延开来。
广东人爱吃,更多的体现在对美食的传承与创新上。
广东人对吃的热爱,早已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商务宴请,美食都是主角。
在广东,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是一种对美食文化的执着传承与发展。
从而形成了广东独一无二的文化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