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为什么很多生儿子的家庭不再催婚了从业12年的红娘道出4个原因

更新时间:2025-04-03 13:26  浏览量:3

《儿子的家庭课》

"张红姐,我们是专程来感谢你的!当年要不是你,我和小刚哪有今天这个家啊!"站在我家门口的燕子笑靥如花,身旁小刚怀里抱着个七八岁的男娃,睁着黑葡萄似的大眼睛。

这是2018年的早春,我已在村里当了十二年红娘。那年,我撮合了村支书儿子小刚和留守女孩燕子,如今他们带着儿子来看我,说感谢我不再催他们要二胎。

看着他们幸福的模样,我不由想起这些年经手的姻缘故事。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变化得真快,就像我们村这几年从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从黑白电视变成了彩电,又从彩电换成了液晶屏一样,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我叫张红梅,1965年生人,村里人都亲切地叫我"张红姐"。2006年,丈夫去世后,我靠着一点积蓄在村口开了个小茶馆,成了村里的"红线摊"。

茶馆不大,三五张八仙桌,几把竹靠椅,墙上挂着几幅老山水画,是我婆婆留下的嫁妆。炕头上摆着个老式收音机,每天放着评书和戏曲,引得村里人常来坐坐,东家长西家短地聊上几句。

这十多年来,我见证了无数婚姻从相识到相知,也看透了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村里人都说,"张红姐的眼光准,说到的亲事,十有八九都成了。"

记得2008年那会儿,村支书李大柱为儿子小刚相亲的事,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那天,他坐在我茶馆里,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叹气。

"老李,又为小刚的事发愁呢?"我一边擦桌子一边问。

李支书放下茶碗,眉头皱得像个苦瓜:"张红啊,你得帮帮我这个老哥哥,小刚这孩子,就是个榆木疙瘩,咋敲都不开窍。"

小刚今年三十出头,在县城开了间小超市,生意还行。可相亲这事,他总是爱答不理,见了姑娘不是嫌人家太高就是嫌太矮,不是嫌太胖就是嫌太瘦,挑剔得很。

"现在的年轻人啊,心气高。"我安慰着李支书,"别急,慢慢来。"

李支书喝了口茶,苦笑道:"我和他娘都快急死了。你说说,我都当上爷爷的年纪了,连个儿媳妇影子都没有,村里人背后怎么说我们哩!"

茶馆外,夏日的知了叫个不停。我心里盘算着村里适龄的姑娘,忽然想起了杨燕子。

杨燕子是村东头杨老汉的闺女,年方二十五,模样俊俏,性格也好。她父母早些年去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前两年到广州打工,刚回村没多久。

"老李啊,我倒是有个人选,就是杨家的燕子,你看如何?"我试探着问。

李支书眼睛一亮:"杨燕子?那姑娘我见过,勤快灵巧,是个好闺女。"

就这样,经我的介绍,小刚和燕子见了面。说来也巧,两人算是一见钟情。第一次见面,小刚就被燕子爽朗的性格吸引;燕子也被小刚踏实肯干的样子打动。半年后,他们就领了证。

婚礼办得热热闹闹的,整个村子都来帮忙。李支书和老伴李大婶乐得合不拢嘴,村里人都说,这是我这个红娘的得意之作。

婚后第三年,也就是2011年,燕子生了个儿子,取名李小阳,小名"铛铛"。铛铛长得虎头虎脑,白白胖胖,跟小刚小时候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

李家一下子热闹起来,李支书和李大婶整天围着孙子团团转,村里人也都说李家有后了,恭喜之声不断。按理说,有了儿子,老一辈应该放心了。可没想到,从小阳出生后,小刚夫妇反而面临了更多烦恼。

那是小阳两岁的时候,我正在茶馆收拾桌椅,燕子推着婴儿车走了进来,脸上写满了疲惫。

"燕子,怎么了?看你愁眉苦脸的。"我倒了杯菊花茶给她。

燕子叹了口气,一边摇着婴儿车,一边小声说:"张红姐,你说这孩子教育的事,我俩和爹妈意见总不一样,闹得家里气氛都不好了。"

原来,公婆认为孙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啥都由着他,舍不得管教。。

"昨天铛铛因为我不给他看动画片,在地上打滚撒泼,公婆二话不说就把电视打开了。"燕子无奈地说,"我说要有规矩,他们却说我太严厉。"

我点点头,这事在农村很常见。老一辈总觉得孙辈是宝,心疼得不得了。小时候我们也是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中长大的,那会儿没什么教育理念,就是一个"爱"字。

但小刚夫妇在育儿观念上却很"新潮",希望孩子从小有规矩、懂礼貌。这不,小阳上幼儿园后,因为在家被宠坏了,不愿分享玩具,还推倒了小朋友,被老师批评。

"老师说铛铛自我意识太强,不会与人相处。"燕子眼圈红了,"我回家和公婆说了,他们却说老师太苛刻,不懂得疼孩子。"

这事在村里传开了。茶馆里,不少人议论纷纷。

"现在的年轻人,生了儿子还不知足,还挑三拣四的,真是不知好歹!"村里的王婶子一边嗑瓜子一边说。

"可不是嘛,我家儿媳妇也是,整天就知道什么科学育儿,怪不得现在小孩子都不懂事!"刘大妈附和道。

我不动声色地听着这些议论,心里却明白现在的年轻父母面临的压力。时代不同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不一样了。

那天晚上,小刚来找我聊天。外面下着小雨,茶馆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他坐在角落,身上还带着雨水的潮气。

"张红姐,燕子想带小阳去县城生活,可我爹妈舍不得,怎么办?"小刚的声音很低沉。

我给他倒了杯菊花茶:"小刚啊,你有什么想法?"

小刚搓着手,眼中闪烁着犹豫:"说实话,我也想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村小的条件你也知道,一个老师教三个年级,设备也差。可爹妈那一关..."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打在瓦片上"噼里啪啦"地响。我想起了前些年撮合的几对夫妻,生了儿子后,老人原本催着要二胎的,后来却不提了。

"你知道王家强吗?就是开拖拉机的那个。"我问。

小刚点点头:"知道,他儿子今年上初中了吧?"

"对,他儿子上初中了,成绩还不错。当年他老娘可是村里催生二胎最凶的一个,现在提都不提了。"我慢慢整理思绪,把这些年的见闻讲给小刚听。

"像王家强他们,生了儿子后,老人家反而不催生二胎了。为啥?一方面是现在养育一个孩子投入太大,光小学阶段的补习班就花了不少钱;另一方面,现代家庭关系复杂,孩子将来的负担也会更重。"

小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还有张家岭那边的李大头,两个儿子现在为了赡养老人的事闹得不可开交,弄得老人家既心疼又为难。"我继续说,"现在的年轻人啊,不是不想多生,是负不起那个责任啊。"

小刚叹了口气:"张红姐,您说得对。我和燕子也是想着孩子的将来。现在不比我们小时候,光有口饭吃就行,现在的竞争那么激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那你和燕子的想法是?"

"我们想搬到县城去住,那边学校好,还有兴趣班什么的。但是怕爹妈不理解,又不想伤他们的心。"小刚说。

我想了想,说:"这样吧,我找个机会和你爹妈聊聊。"

那个春天之后,我发现村里生了儿子的家庭,老人对年轻人的要求确实在悄然改变。李支书和老伴也不例外。

一天早上,我刚开门,就看见李支书站在茶馆门口。他穿着那件褪了色的蓝布夹克,神情有些复杂。

"老李,这么早?"我笑着招呼他。

"张红啊,有事想和你商量。"李支书坐下来,接过我倒的茶,犹豫了一下,说,"昨天小刚和燕子跟我们摊牌了,说想带小阳去县城上学。"

"你们怎么想的?"我问。

李支书叹了口气:"说实话,我和老伴舍不得。这孙子好不容易盼来的,眼看着他一天天长大,乐趣不少。要是搬走了,家里就冷清了。"

"可是呢?"我看出他话里有转折。

"可这几个月,我看那些城里回来的孩子,说话做事就是不一样,小阳要是留在村里,将来怕是吃亏啊。"李支书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心疼。

"老李啊,你让小刚一家搬县城去吧,孩子教育重要。"我真诚地建议,"现在交通方便,他们周末可以带小阳回来看你们,不耽误感情。"

李支书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老伴那关不好过,她舍不得孙子啊。"

"要不这样,你们去县城看看小刚找的学校,感受一下,可能就理解了。"我提议道。

就这样,在我的建议下,李支书夫妇去县城参观了小阳未来可能就读的学校。。

回来后,李大婶坐在我的茶馆里,眼中噙着泪水:"张红啊,我终于明白小刚和燕子的想法了。那学校条件那么好,我们村小哪比得上啊?"

九月开学前,小刚一家搬到了县城。那天,我恰好去镇上办事,远远看见李支书夫妇站在路口,老两口含泪看着儿子一家的车子驶向远方。

李大婶手里还攥着一个红色的绣花手帕,那是她年轻时的嫁妆,如今作为传家宝送给了小阳。看见手帕上绣的"福"字,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岁月,那时候,我们认为生儿子就是最大的福气。

从那以后,老两口常来我的茶馆。他们的心态也在慢慢改变。有一次,李支书感慨道:"张红啊,以前我们总想着要孙子传宗接代,现在才明白,养个好娃比啥都重要。小刚每个周末都带小阳回来,看着他学习那么好,懂事那么多,比啥都强啊!"

李大婶边擦眼泪边笑着说:"就是,上周小阳还教我用手机呢,现在我们天天视频,比住一起还亲近呢!"

我笑着给他们添了茶水,心里却在琢磨着这些年来看到的变化。作为一名红娘,我慢慢总结出来:生了儿子的家庭不再催婚或者催二胎,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教育投入大。现在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花费动辄几十万。小刚夫妇每月都要拿出不少钱给小阳报各种兴趣班,除了学校的功课,还有钢琴、围棋、英语。跟我们那个年代只要有饭吃就行的情况大不相同了。

记得小刚小时候,我们村的孩子放学后就在田野里疯跑,捉迷藏、打弹珠、放风筝,哪有什么补习班?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重,连玩耍的时间都少了。

第二,养育压力重。小阳上学后,功课越来越多,燕子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陪读到十点多。有一次,燕子顶着黑眼圈来找我,说她已经记不清上一次睡个好觉是什么时候了。

"张红姐,现在的作业真多啊,我给小阳检查作业,自己都要头疼。那些奥数题,我看了半天也不明白,还得上网查答案。"燕子一脸疲惫地说。

第三,孙辈关系复杂。邻村王家生了两个儿子,如今兄弟俩为赡养老人的事常起争执,一个说老人住他家,一个说轮流来,闹得不可开交。老人们看在眼里,也不愿子女再生更多孩子增添矛盾。

第四,现代父母更注重陪伴和成长。像小刚和燕子,宁可放弃在村里的悠闲生活,也要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小刚曾这样对我说。

2016年,村里修了水泥路,通了公交车,往县城去更方便了。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每到周末,城里的人回来探亲,村里才热闹一阵。

那年春节,小刚一家回村过年。小阳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瘦高瘦高的,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特别斯文。他一进村,就引来邻居们的围观。

"哟,这是小阳啊,长得真高!"

"小阳,认得婶子不?上次见你还是个小不点呢!"

小阳礼貌地一一回应,不像村里其他孩子那样躲在大人背后不敢说话。看得出来,城里的教育让他更加自信开朗。

年三十那天,我去李家帮忙包饺子。屋里暖烘烘的,电视里放着春晚,李大婶和燕子在案板前擀皮,李支书和小刚在一旁包,小阳则拿着本书坐在炕头上看。

"小阳,来帮奶奶擀皮!"李大婶招呼道。

小阳放下书,乖巧地走过来。他学着大人的样子,认真地擀起皮来,虽然擀得歪歪扭扭,但李大婶却笑得合不拢嘴。

"看看,我孙子多能干!"李大婶骄傲地向我们炫耀。

趁着包饺子的功夫,我和燕子聊起了县城的生活。她说,刚开始很不习惯,房子小,生活成本高,但为了孩子,再苦也值得。

"小阳在学校表现不错,老师说他很有音乐天赋,建议我们给他报钢琴班。"燕子说着,眼睛里满是骄傲,"现在已经考过三级了。"

李大婶在一旁插嘴:"我孙子聪明着呢,上次回来,拿着手机给我拍照,还教我怎么用微信呢!"

看着这一家人和乐融融的样子,我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记得我小时候,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抱上孙子,儿子结婚后就催着要孙子,生了一个还想要二个。现在的老人却更注重孙辈的成长和未来。

晚饭后,李支书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非要和小刚喝几杯。酒过三巡,他红着脸说:"儿啊,爹当年真没想到,你和燕子会过得这么好。虽然就一个娃,但小阳这么优秀,比啥都强!"

小刚也喝得脸红,说:"爹,这都是您和娘的福气。我和燕子也是想给您老二人争口气,让小阳将来有出息。"

李大婶在一旁抹眼泪:"是啊,以前总想着多子多福,现在才明白,孩子少,把一个养好了,比啥都强。"

这一刻,我看到了家庭观念的变迁。生儿育女不再是简单的传宗接代,而是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的重任。

。今年春节,小刚一家回村过年,小阳背着新书包,站在我面前有模有样地鞠躬:"张奶奶好,谢谢您当年撮合了我爸爸妈妈。"

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了。茶馆外,梅花开得正艳,香气扑鼻。回想当年,谁能想到一对年轻人的婚姻,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化呢?

李支书夫妇看着孙子,笑得脸上褶子都堆起来了。李大婶从柜子里取出一件精心缝制的棉袄,上面绣着几朵栩栩如生的梅花:"小阳,奶奶给你做了新棉袄,快来试试。"

这件棉袄是李大婶亲手做的,用的是她收藏多年的蓝印花布,那是她年轻时的嫁妆之一。看着这件融入了满满心意的棉袄,我想起了我们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缝纫机,女人们闲来无事就为家人缝缝补补。如今,这样的景象已经很少见了。

小阳乖巧地穿上,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引得大家都笑了。他摸着袄子上的梅花,问:"奶奶,为什么要绣梅花啊?"

李大婶摸着孙子的头,慈爱地说:"梅花耐寒,寓意坚强。奶奶希望你像梅花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强勇敢地面对。"

小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爸爸小时候也穿过这样的衣服吗?"

李大婶笑了:"当然啦,你爸爸小时候,奶奶给他做了好多衣服呢,就是没这么讲究。那时候布料少,常常是大人的旧衣服改小给孩子穿。"

这一问一答间,我看到了两代人的生活差异,也看到了老人对孙辈寄托的不同期望。

傍晚,我和燕子在厨房准备晚饭。灶台上的铁锅"咕嘟咕嘟"地响着,屋里弥漫着香气。燕子一边切菜一边低声对我说:"张红姐,谢谢你。要不是你帮我们想通,公婆可能现在还不会支持我们到县城生活。有了这几年的经历,我和小刚现在对婚姻、对家庭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什么理解啊?"我好奇地问。

燕子停下手中的活,认真地说:"以前总觉得结婚生子是人生必经之路,没想太多。。我和小刚现在更珍惜彼此,也更注重小阳的教育。"

我笑着拍拍她的手:"姻缘我只是牵线,家庭的幸福还得靠你们自己经营啊。看你们现在这样,我这个红娘也感到欣慰。"

窗外,夕阳西下,村庄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小刚和父亲一边贴春联,一边聊着县城的生活;院子里,小阳和奶奶一起包饺子,笑声不断。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家庭责任不是简单的传宗接代,而是用心培养下一代,让他们在爱的滋养中健康成长。我想起了村里那些只顾着要孙子、不管教育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或叛逆或自卑,与父母的关系也不融洽。反观小刚一家,虽然只有一个孩子,却因为重视教育和陪伴,全家人关系和睦,孩子也健康快乐。

十二年红娘经历让我看到,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年轻人对婚姻更加慎重,也让老一辈逐渐改变了传统观念。或许,这才是家庭最珍贵的传承。

年夜饭上,桌子摆得满满当当,有鱼有肉,还有李大婶拿手的糖醋排骨。小阳坐在爷爷奶奶中间,时不时给他们夹菜,懂事得让人心疼。

"爷爷,您要多吃点鱼,对眼睛好。"小阳夹了块鱼放在李支书碗里。

"奶奶,您的手艺真好,这排骨比我们学校食堂的好吃多了!"小阳又夸奖李大婶。

李支书笑得合不拢嘴,端起酒杯,示意我也端起杯子:"来,张红啊,咱们干一杯。要不是你当年撮合了小刚和燕子,哪有今天这个乖孙子啊!"

我看着小刚一家和乐融融的样子,举起杯子:"愿天下家庭,不论生儿生女,都能和和美美,幸福安康。"

杯子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又是一个新年的开始。

没想到,这次过年回来,小刚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准备在县城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专门为农村孩子提供免费的周末辅导课程。

"张红姐,这些年我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小刚认真地说,"我想尽一点力,帮助那些和我一样出身农村的孩子,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李支书听了,眼中闪烁着泪光:"好啊,好啊!爹支持你!"

李大婶也紧紧握着儿子的手,激动地说:"儿啊,你有这份心,比啥都强!"

燕子在一旁补充道:"我也会帮忙的,我可以教英语。小阳也说要当小老师,教弟弟妹妹们弹钢琴。"

听着他们的计划,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从那以后,每到周末,小刚一家都会回村,在村委会的一间闲置教室里为孩子们上课。渐渐地,邻村的孩子也慕名而来。。

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红娘生涯。十二年来,我见证了无数婚姻的喜怒哀乐,也看到了家庭观念的变迁。从单纯的传宗接代到注重教育和成长,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家庭责任的升华。

2023年春节,我再次来到李家。小阳已经上初中了,个子蹿高了不少,眉眼间越来越像小刚。他一见到我,就礼貌地打招呼:"张奶奶好!"

我笑着捏了捏他的脸:"哟,长这么高了!"

小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红色的本子递给我:"张奶奶,这是我写的作文集,想送给您。"

我接过本子,封面上写着《我的家乡故事》。翻开第一页,是一篇题为《红娘张奶奶》的文章,讲述了我如何撮合他父母的故事。文章最后写道:"因为张奶奶,我的父母相识相知;因为父母的努力,我有了更好的教育机会;因为教育,我们全家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我相信,这种改变还会继续,影响更多的人。"

读着这些文字,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这么多年的红娘生涯,能得到这样的认可,何其幸福!

"张红姐,你哭啥呢?"李支书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走过来,笑着问道。

我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没啥,就是觉得欣慰。看着你们一家,我这个红娘没白当。"

李支书放下盘子,感慨道:"是啊,以前总想着多子多福,现在才知道,养好一个,比啥都强。小阳这孩子懂事,学习好,将来肯定有出息。"

我点点头:"是啊,现在的家庭不是看有几个儿子,而是看孩子的教育和未来。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年夜饭上,我们举杯同庆。望着窗外绽放的烟花,我心中满是感慨。作为一名红娘,我见证了无数姻缘的开始,也见证了家庭观念的变迁。从"传宗接代"到"重视教育",从"多子多福"到"养好一个",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家庭责任的升华。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生儿子的家庭不再催婚了。他们明白,真正的家庭幸福不在于子女的数量,而在于家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在于对下一代的用心培养。

夜深了,窗外的烟花渐渐稀落。我看着小刚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作为一名红娘,能见证这样的家庭幸福,何其有幸!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