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又见重棉院院,阳光下的半春日絮语

更新时间:2025-04-09 07:18  浏览量:12

去年三月,我曾以一篇《三月,在阳光下的重棉院院过一个慵懒午后》记录下初遇这座老院子的悸动,一晃,刚好过去一年又十天。

彼时春寒刚刚褪去,梧桐新芽初绽,当时也是几个朋友一路,在斑驳的砖墙与青瓦间,触摸到时光凝固的温柔。今日再访,阳光已裹挟着初夏的暖意,斜斜地漫过院落的飞檐,将重棉院院浸润成一片金色的旧梦。

下班后匆忙赶过来,落日余晖,与几位友人相约于此,喝茶、闲逛、听故事,恍惚间,去年三月的画面又在今日眼前浮现。

手机随手偷拍的这位大哥,如果浏览到本文,请不要介意,当时你慵懒放松大状态吸引了我的镜头

四月重庆暖暖的阳光,不刺眼

台阶旁的野菊花还是那么的孤单

快要落山的阳光懒懒地铺在青砖上,重棉院院的藤蔓依旧悬垂着,只是叶片间多了几簇新绽的浅紫小花,台阶旁的野菊花还是那么的孤单。时隔一年,再踏入这座由老厂医院蜕变的文创院落,记忆里的慵懒与眼前的光影重叠,仿佛连时光都放慢了脚步。

黄包油漆涂刷的自行车依旧停在老茶馆的转角,缝纫机店的玻璃橱窗映着斑驳树影,一切如去年三月初见时那般静谧。不同的是,院角多了一间漆器工坊,阳光斜斜地透过木格窗棂,洒在未干的犀皮漆葫芦上,纹理如流动的金沙。那位埋头闭眼休息的年轻艺术家,被我们几人迈进的脚步惊醒,面对我们的歉意,他兴致勃勃的给我们谈起了大漆,谈起了割漆大艰辛,说起了想用大漆的深邃包裹巴渝的山川故事。不知不觉,谈了好久,才不舍得的迈出漆器工坊,无意回头用手机拍了一张,回家才发现:昏暗的灯光里,漆器艺术家正抽着烟,目送我们离开。

好几个朋友看了,都说喜欢这张照片

隔壁的扎染坊里,靛蓝的布匹随风轻晃,像是把嘉陵江的浪纹定格在了布面上。

晾晒的不是服务员的围裙,而是游客们的作品:扎染

工作后最惬意的,莫过于几个老友围坐在老榆木茶台旁,喝几泡单丛老茶,聊几句八卦新闻,如果人够,兴致野正好,那就可以打一局掼蛋,输了的请吃饭。今天喝的是茶馆老板的红茶,滚水冲开的瞬间,茶裹着茶气氤氲而起,搭配茶水的先吃颜色鲜艳,一时间还觉得有点渴望赶紧喝完茶,去品美食了。

喝了一会儿茶馆,漫无目的地在小院子打望,遇见几位围聚在一起的美女,结果还有熟人,于是搭上了飞白,聊起去年那篇《三月,在重棉院院过一个慵懒的下午》,美女笑称是被文章里烟火气勾来的。

日影西斜,整座院子被镀上一层琥珀色。烘焙坊飘来窑烤面包的香气,烘焙师傅切着核桃可颂的同时,又将面团送入土窑,说是学了传统低温发酵的秘方 。远处又传来老家属区若有若无的呼唤家人吃晚饭的声,混着晚风里的槐花香,红茶汤喝着,也有点像一杯微醺的晚酒了。

友人忽然轻叹:“原来老院子不是用来怀旧的,是让人学会如何与时间温柔相处的。”

归途,才发现今天手机相册并没有几张照片,更多的却还是去年第一次寻访院子的记忆。这些美好的片段,像极了重棉院院本身——一半是历史的沉香,一半是当下的鲜活。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