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口岸不错,但为啥生意就不好呢?| 日常的史诗
更新时间:2025-04-18 23:00 浏览量:2
茶香。视觉中国|图
2000年7月4日,上午在四川省档案馆看档案,中午档案馆闭馆,我就想找间茶馆休息也顺带考察一下,于是走进了附近花牌坊街“往日情怀茶坊新微水吧”。清代这条街上有一座贞洁牌坊,因此得名,但是这个贞洁牌坊据说在抗战时期被拆除。四川省档案馆就在花牌坊街。档案馆要下午2点半才开,因此差不多我有两个小时。我进去的时候,正是午饭以后,没有看到里面有任何客人。
所谓水吧,就是既卖茶,也卖各种饮料,属于改良茶馆,显然是为了适应年轻人的需要。门前有一柜台,陈列各种颜色的饮料和新鲜水果,还有装各种原料的瓶子和杯子。卖各种茶,包括柠檬茶等,价格在5-10元,各种冰茶等6-7元一杯。这也说明茶馆能够随时适应时代、经济和城市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茶馆的服务和经营形态。
门面上是“往日情怀茶坊新微水吧”商铺招牌,上面所列的服务范围有:泡沫红茶、珍珠奶茶、各式雪泡、各式冰沙。门的两边是对联:“情有独钟,往日情怀”。水吧有3张桌子,12把椅子,用电烧水。房间虽小,但也优雅,两张桌上有鲜花,室内有冷气、风扇,店为卷帘门,因此开门后,靠街一边包括柜台外,便大开对外。外面是一交通繁忙的大街,门口有一篮色彩鲜艳的假花。
茶坊里备有《成都商报》等报纸,刚进去坐,老板便递上一份,我要了一杯5块的特级茉莉花茶。用的是三件头的茶碗,比在一般茶馆讲究些,热水瓶也是新的。
老板是一位中年妇女,看起来40-45岁,雇有两个小姑娘。她说该店刚开十多天,房子属于四川省档案馆,月租1000元,办营业执照要300元左右,卫生许可400-500元。称按现行卫生标准,要求一洗、二洁、三消毒,但是该店面太小,缺乏足够空间放置各种清洁设施。实际操作中,则比较灵活,所以大多数同样大的水吧,也拿到了卫生许可。
她告诉我开这个铺子花了2万-3万元。她原在四川物资回收局工作,由于单位重组,她下岗了。不过她说也不想在那里干了,单位给的补偿金便用来开了这家店。虽然1980年代的下海经商浪潮已经有所减退,但是经商对许多人来说仍是致富的一个最优选择。这个时候国企正在进行改革,一些效益不好的工厂逐步转型,行政机构也在年轻化和提高效率,合并一些不需要的部门,所以这个时候所谓的下岗工人或者去职的机关职工日益增多。我想这位中年妇女就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例子。
老板说水都是用净水,开水用电烧,冷气也一直开着,因而成本较一般茶馆高。我问:“这是不是算中档茶坊?”但是她说也算低档。我问为何不装门,可节约些冷气。她说装门其实不贵,但有门后,人们可能想档次高,不愿跨进来。我想,其实价目表挂在门外,各类饮料价格很清楚,老板是不是太多虑了?反正我自己不会因为门关着,便不会进这个店,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不过在中国,我倒是发现很多饭馆喜欢把炉灶放在门口,在那里又蒸又炒,可以吸引过路人观看,显得非常有人气,引发大家的食欲。所以老板的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她把柜台放在外面也是这个考虑吧。
她表示,每个月营业额4500元才可保本,但恐怕本月最多可卖3000元。除1000元的房租,还有一千多的工资,伙食费几百,外加水电、材料成本等,营业额才3000元便要亏。
她说这里看起来口岸不错,但实际大多是来去匆匆的打工仔,消费不高,这些果汁饮料对他们来说不如喝可乐。据她说,仅春熙路便8个同类水吧,但几乎每家每天营业额都有400元左右,月可卖12000元左右。尽管那个地段月租达4000元,但赚头仍然很大。
我问她为何选择在这里开店?难道在开张前没有调查?她答调查过,当时考虑是因为这里附近没有类似的茶坊,住家也不少,希望以后会有常客,特别是那些情侣们。我看见外面人来人往,为什么却很少有人进店?猜想这个地方不是商业和文化区域,人来人往都是上下班和附近的工人和农民工。而这些饮料和这个店的风格主要是吸引有小资情调的年轻人,最适合卖给小姑娘、青年女学生,要不就是情侣,而对那些需要止渴的打工仔或者行色匆匆的过路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应该说这个口岸还是不错的,但是不适合开这种店。
这使我想起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关于街区和小商店的研究。她善于观察一个街区需要什么样的店铺才能吸引人气。她特别提到了多元化的问题,不仅仅是商店的多元化,一个商店生意可能和另外的商店有关,还涉及单行双行道、过街是否方便、街区的性质特点,等等。如果一个街区里,商店在空间上缺乏发展余地,无论开的是什么店,也不管进出是否方便,都很难吸引顾客。我观察这条街是一个交通要道,街面也比较宽,这条街的主要功能显然是交通,而不是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整条街没有任何特点和情调,很难有人驻足在这里多停留几分钟,或者是坐在街边悠闲一下。街边商店生意要好,必须要有能够让行人停住的因素。坐在那里休息,享受树下凉风,要不就是有特色的商店,或者街边有什么能吸引人的东西。这就是雅各布斯所说的,在这些街面上可以做一些事情,有可以买东西、观赏或喝上一杯的地方。还有街道的两边不能太单调,否则行人宁愿选另外的道也不走这里。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隔壁是一家化工原料商店,和这个茶坊可以说是格格不入。
老板说她女儿正在四川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就读,秋天便升二年级了。每年学费和住宿费6000元,加上伙食费,一年要用一万多。她表示供一个大学生负担很重,她原来工资才两三百块一个月,根本供不起。她抱怨说,女儿沉迷于网吧,一晚上便可消费二三十元,一般网吧一小时的费用是两至三元。
她告诉我,其实她在另一个地方还开了家医疗器械商店,已一年多,生意不错,下午便要到那边去打理。女老板走后,我和两个打工的小姑娘聊天,得知她们刚从中专毕业,专业是电脑,家在南充。南充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距成都约250公里。毕业后想在成都找工作,但由于太年轻(她们看起来只有十六七岁),无工作经验,所以很难找到他们所学的电脑相关工作。目前她们一个月工资是300元,每天工作14小时(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住房租金两人一起是150元一个月,老板出一半,老板还包两顿饭。
看来正如老板所称,生意不大好。我中午12点到此,到下午2点半多,两个多小时,尚无一人买饮料。有两个年轻姑娘进来坐下,看了价目单,便一声不响地离去。老板说晚上生意好些,桌子虽然不多,但大多靠外卖。
和服务员小姑娘聊完天,我便坐在茶坊里一个人安静地写着笔记(和人谈话聊天时,我从不做任何记录,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做笔记,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要不就是每天晚上把白天的所见所闻根据记忆写下来)。店里边的一个小收录机轻轻地放着流行歌曲,一个卖笔的小贩探头探脑地看里面,发现我正写着什么,便进来向我兜售各种圆珠笔,我当然不需要。现在这种专门卖笔的小贩,我感觉生意很难做,如果他卖各种小商品,把卖笔只是作为其中一种,可能更容易找到生意。除非碰巧赶着急用,现在很少有人会在街上从小贩那里去买一支笔。
根据民国时期关于茶馆的一些记载,那时有许多卖钢笔和刻钢笔的小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到七十年代,在中国还有刻钢笔的。在钢笔上刻名字或者是风景花鸟等等,小时候自己也刻过。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1970年代上大学之前,我在成都市铁路局基建分局的工会工作。第一次到上海出差,下了火车,刚走出火车站,外面等着接客的人熙熙攘攘,一个陌生年轻男子跟我说,“把你的钢笔借给我用一下”。当时我穿着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这个打扮是当时文化人的一个标配。我把钢笔给他,他拿着就开始刻。刻的啥我忘了,然后向我要钱。当时把我气坏了,我并不喜欢把钢笔刻得花里胡哨的,心疼钢笔被刻得俗气难看,和他吵了一架,当然没有给他钱。那是年轻时候第一次到大上海所经历的第一件事情,现在还记忆犹新。
王笛
责编 邢人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