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剧目《四世同堂》走进国防大学

更新时间:2025-04-19 02:25  浏览量:5

4月17日晚,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剧目《四世同堂》走进国防大学红山口教学区,这部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文学巨著的经典话剧,以北京小羊圈胡同祁家四代人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百姓在民族危亡与家族存续之间的挣扎与抗争。该剧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精湛的舞台艺术和深刻的家国情怀,为广大学员和教职员工带来一场荡气回肠、直击心灵的思想教育和艺术体悟。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也彻底打乱了北平城里小羊圈胡同平静的生活。乱世之下,勤劳本分的城市平民的生活每况愈下:拉车的小崔、唱戏做票友的小文夫妇、热心的李四爷、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程长顺等,他们的遭际各有不同,却都在逐渐丧失着最基本的尊严与希望。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钱诗人受到战乱的波及家破人亡,而这却促使钱默吟抛弃了知识分子的儒弱慵懒,成为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斗士。

与之恰成对比的,是那些借乱世上位的投机分子,冠晓荷大赤包夫妇就是其中一对。祁家是小羊圈胡同最本分平和的人家,面对变乱,家庭成员也凸现出迥异的派别立场。祁老爷子的三孙瑞全离家抗日音信全无;次孙瑞丰在妻子的怂恿下在伪政府中谋到美差;长孙瑞宣在“尽孝”与“尽忠”之间因不能两全而徘徊挣扎着,但始终坚守着道德底线和民族气节,同贤妻韵梅维持着一家老小生计。祁老爷子能否守住四世同堂的理想、能否过上八十大寿,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悬念。

话剧采用三幕式的剧本结构解构原著的三部曲《惶惑》《偷生》《饥荒》三幕,伴随着说书人的讲述,故事来到抗战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以祈家、钱家、冠家三户人家为缩影,剧情呈现出一种渐进式的发展,从平静的家庭生活逐渐过渡到动荡的社会环境,再到战乱纷扰的岁月,舞台上演员将人物命运的变迁和家国情感的交织展现得淋漓尽致,刻画出动荡年代市井百姓的悲欢离合与国家命运的荣辱与共。

舞台装置独具匠心,沉浸式还原北平风貌。胡同的牌坊、四合院的影壁、黄包车的穿梭,炮火声、市场叫卖声,让广大官兵身临其境,既保留了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又通过光影技术强化了历史的厚重感,当祈老人颤巍巍地站在被炮火映红的天空下,官兵感受到的不止是一个家族的命运,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的挣扎与奋起。

演员演技精湛,角色塑造深入人心。剧中角色祈瑞宣,在“尽孝”与“报国”间挣扎,其内敛而富有张力的表演令官兵动容,反派角色“大赤包”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尖锐刻薄的台词塑造出嚣张跋扈的形象,警醒我们一个人丧失民族气节,终将遭到历史和人民的唾弃。

“没有国,哪有家”这句朴素而深刻的台词,道破了家国命运的血肉联系,直指广大官兵的使命职责,引起现场官兵深深共鸣。

当《四世同堂》最后一幕灯光渐暗,大幕缓缓落下,话剧来到尾声,那灰砖门楼裂痕里,依然回响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意志。许多学员表示,要铭记历史伤痛,更要认清肩上责任,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练就敢打必胜的过硬本领,才能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图片:崔传龙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