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话剧院成立80周年,明星版《立秋》太原首演
更新时间:2025-05-09 08:38 浏览量:2
5月8日,山西省话剧院成立80周年暨明星版《立秋》全国巡演(太原站)启动仪式举行。图为明星版《立秋》演出现场。 山西晚报记者胡续光摄
明星版话剧《立秋》首演现场。
明星版话剧《立秋》首演现场。
明星版话剧《立秋》主创走上红毯,与观众互动。
5月8日晚,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座无虚席,舞台大幕缓缓拉开了晋商古宅的样貌,悠长的钟鸣将观众带入百年前的山西票号。
山西省话剧院成立80周年之际,明星版话剧《立秋》全国巡演首站在此启幕。这部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里程碑”的作品,以老戏骨与青年演员的倾情演绎,再次点燃观众对晋商精神的热忱。
最早在2004年面世的《立秋》,21年后,不仅是一部话剧的经典再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一张永不褪色的文化名片
话剧《立秋》自2004年诞生以来,已演出近900场,观众超百万人次,囊括话剧界重大奖项,创造了中国话剧界演出的奇迹。
“当年能在天气预报里看到的城市,我们基本走遍了(演出)。”8日晚演出开始前,剧中饰演许凌翔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话剧金狮奖获得者张治中回忆说。
《立秋》以山西丰德票号在民国初年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马洪翰家族坚守“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晋商精神,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坚守与挣扎的故事。剧中不仅展现了晋商的兴衰荣辱,更深刻地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变革、家族与国家等诸多重大命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话剧《立秋》,不仅是山西文化的一张名片,还是中国话剧的文化艺术品牌。该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艺术表演,成为中国话剧舞台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
21年后,《立秋》再至,演员头上的青丝变了白发,首演红毯上的呼喊、那些热切的期盼,丝毫没有褪色。
一部剧,一座城,一张永不褪色的文化名片。
80年院史与21年《立秋》“双庆”
今年是山西省话剧院成立80周年,亦是经典剧目《立秋》首演21周年。
山西省话剧院,从1945年吕梁山的烽火硝烟中走来,历经八十载,排演了近500部戏剧作品,这座剧院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话剧《立秋》正是其“厚植沃土、守正创新”的缩影。
再度“立秋”,再开“新花”。此次明星版《立秋》排演,剧院上下同心倾力,让这部舞台精品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上任以来主抓的项目,山西省话剧院院长梁春书说:“《立秋》是省话剧院的金字招牌,愿以今日为起点,承其志、践其行,让这块艺术瑰宝焕发时代华彩、精神火炬长明不熄。”
这版《立秋》阵容豪华。导演查明哲21年前继承陈颙导演遗志执导话剧《立秋》,如今再回省话现场执导;著名表演艺术家吴京安受邀加盟;张治中、高菊梅、曲美琴、张晶、伍亚舒、高小宝等原班人马回归;新生代力量接棒出演。
5月8日、9日,明星版《立秋》在太原连演两场,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大幕。
前赴后继的“精神接力”
舞台上,熟悉的台词响起——“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是《立秋》中票号的祖训,也是晋商精神的缩影。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话剧导演陈颙的“绝笔之作”,《立秋》承载着两代导演的艺术信仰。导演查明哲坦言,此次复排不仅是致敬经典,还是一次深有怀念、深有情感、深有价值的艺术接力,更是晋商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与探索。
精神有传承,文化有情怀。舞台上的老戏骨与中青年演员碰撞出艺术火花,一代一代话剧人生生不息的新老传承。
78岁的高菊梅,将剧中老太太塑造得深入人心,成为有血有肉的舞台经典,当她接到复排电话那一刻,激动得忘记了年龄,毅然重返舞台。红毯上,这个老者被人搀扶着走上楼梯,她说,只要还能为《立秋》做点儿事,只要精神不死,站上舞台就永远年轻。
从艺50年的张晶在剧中饰演凤鸣,退休后的她此次重返《立秋》团队参加复排,问到原因,她说“是感情、是传承、更是责任”。导演查明哲21年前《立秋》首演时写下4句话,如今情怀依旧——“它是陈颙老师的鞠躬尽瘁,它是老师和我的前赴后继,它是山西同仁的精诚石开,它是晋商精神的振聋发聩”。
立秋之后,万物可期
当晚演出结束时,观众起立鼓掌,演员们在台上深深鞠躬。
有观演散场时感慨:“每次看《立秋》,都像在重温家乡的根。”
《立秋》的经典性,在于它不仅是话剧,更是一部“流动的晋商精神史”。这种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当代社会依然振聋发聩——唤醒人们对传统价值的敬畏。
立秋之后,万物渐丰,未来可期。
21年,足够让一部剧从“热门”变为“经典”,但《立秋》的使命远未结束。正如导演查明哲所言:“今天,我们进一步要去探索晋商精神、传递晋商精神。再度立秋,再度立春,再开新花。”
当老艺术家与青年演员同台谢幕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艺术传承,文化情怀,更是精神的生生不息。晋商的故事仍在继续,属于山西文化的传奇正迈向新的丰收季。记者 李霈霈 图片均由山西晚报记者胡续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