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茶馆
更新时间:2025-08-26 10:06 浏览量:5
中国大,东西南北,茶馆各有特色,我们先说北京。北京乃文明古都,中国文化的会集地,从北京茶馆的盛衰中,最能看到时代变迁和王朝兴亡。
大茶馆在清代北京曾走过红紫大运。当时旗人为统治者,家有余粮、人无菜色,除去虫鱼狗马、鹰鹘骆驼的好玩以外,不上茶馆去哪里消遣?于是大茶馆便发达起来,高的高三哥,矮的矮三哥,不高不矮的横三哥。蒙七哥,诈七哥,小辫赵九哥,“有人皆是哥,无我不称弟”,大家都是座中常客。
大茶馆入门为头柜,管外卖及条桌账目。过条桌为二柜,管腰拴账目。最后为后柜,管后堂及雅座账目,各有地界。
茶座以前都用盖碗。原因如下:第一,品茶的人以终日清谈为主旨,无须多用水;第二,冬日茶客有养油葫芦、蟋蟀、咂嘴、蝈蝈,以至蝴蝶、螳螂的,需要暖气嘘拂,尤其是蝴蝶,没有盖碗暖气不能起飞,所以盖碗能盛行一时。在大茶馆喝茶既价廉又方便,如喝到需要回家吃饭,或有事外出的,可以将茶碗扣于桌上,吩咐堂倌一声,回来便可继续品用。用盖碗喝茶,一包茶叶可分两次用,茶钱一天只付一次,且极低廉。
庚子以前,北京大茶馆林立,崇文门外永顺轩,专卖崇文门税关和花市客商;北新桥天寿轩,专卖镶黄旗满蒙汉三固山顾客;灯市口广泰轩,专卖正蓝、正白、镶白九固山顾客;护国寺西口外某轩,则因柳泉居酒好,能招徕一部分食客。天寿、广泰、广和三处,因为能直接赶车入内,高等人士、有车阶级,多半喜欢在天棚下饮酒下棋,所以特别兴盛一时。
野茶馆
北京郊外荒村中的茶馆,叫野茶馆。野茶馆以幽静清雅为主,矮矮的几间土房,支着芦箔的天棚。荆条花障上生着牵牛花,为桌凳土砌,沙包的茶壶,黄沙的茶碗,沏出紫黑色的浓苦茶,与乡村野老谈一谈年成,话一话桑麻,眼见的天际白云,耳听的蛙鼓蛰吟,才是“野茶馆”的本色。据载,郊外的野茶馆有这几处,如麦子店茶馆、六铺炕野茶馆、绿柳轩野茶馆、三岔口野茶馆、白石桥野茶馆等,现在大概都已经没有了。
清茶馆
清茶馆专以卖茶为主,也有供给各行手艺人作“攒儿”、“口子”的。凡找某行手艺人的,便到某行的茶馆去找,手艺人没活干,到本行茶馆沏壶茶一坐,也许能找到工作。清茶馆也有供一般人“摇会”、“抓会”、“写会”的,也有设谜社的,也有设棋社的。
书茶馆
书茶馆是老北京茶馆中很有特色的茶馆。开书不卖清茶,是书茶馆的标语。营业时间多在下午和傍晚,茶馆主人邀请艺人演唱,以唱评书为主,茶客边听书,边喝茶,悠然乐哉。东悦轩(东华门附近)、同和轩(地安门外)两处是评书名角说书的好地方。那里的听书客欣赏水平很高,听起书来极有经验,偶有一错,须受批评,以致不能发达,但艺员一经老书客评价,立刻便享盛名。当时许多老一辈评书演员的评书,如刘继业的《济公传》,王杰魁的《包公案》,赵英颇的《聊斋》都是最受欢迎的。在书茶馆里,茶客除付茶资外,每唱完一段后,要付书钱一二铜圆。这里的常客多为失意的官僚、政客、商号老板、账房先生等。
二三十年代,老北京书茶馆中以坤书馆最为兴盛,比如天桥的二友轩,观音寺的玉壶春等演唱者均为女演员。坤书馆是年轻女艺人们的“实习园地”,当时有不少享有盛名的女艺人,都是通过书馆中演唱而提高技艺,进而登入名茶园或剧场献艺的。
这类茶馆多集中在天桥市场一带,茶客以劳动人民和无业游民居多,茶馆设备简陋,长方形木板铺于砖垛或木桩上,上画棋盘格,茶客边饮边对弈,可暂时忘却生活的艰辛,忘掉一切烦恼。这类茶馆只收茶资不收租费,每日下午多聚饮茶棋客,至傍晚即散去,生意较清淡。但也有专门的棋茶馆,是闲士们消闲的好去处,如什刹海二吉子围棋馆,隆福寺二友轩象棋馆,都是很有名的。
另外如中山公园的春明馆、长美轩,也是看花喝茶纳凉夜话的最好茶座。所有茶座都隐在老柏树荫中,一色人造大理石的桌面,藤椅子。人夜,灯火辉煌,衣光鬓影。晚上七八点钟才是上人的时候,生意持续到晚上十点多钟。每年四至十月,生意兴隆,西北风一起,就兴意阑珊,只待来年了。
北京今天的茶馆和从前大不一样,也是很有王者气度了。其中京西大觉寺中的明慧茶院,或可以说是最“贵族”的一家。院内有茶室六间,有三百余年历史的玉兰古树一株,有各种风情的茶道表演,讲究的是茶、水、境、人、事、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谓京城茶艺馆之最了。
本文来源:节选自《瑞草之国》,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