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为了当汉奸,竟把17岁女儿送给日本人玩耍,还活埋了老母亲

更新时间:2025-08-28 10:28  浏览量:2

小城刚沦陷那天,街上就好像突然没了空气。有些人害怕得不敢出门,可也有那么些人,干脆直接钻进了敌人的队伍里。最让人咬牙切齿的还不是外面的鬼子作恶,而是自己人——本该同舟共济,却有人转头坑起了亲人。说起来,这事像是一锅烂泥里的几朵恶花,偏偏又特显眼。

你要是路过那间快倒的茶馆,可能会听人提起李庆元。这个名字其实没什么人愿意提,但架不住他做的事太渗人。别说是邻居,连同族的老人都把他当成烂疙瘩,能避多远避多远。事情是怎么演变到这一步,其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咱聊聊这人的起伏和心思,或许更让人堵得慌。

那年东北刚出大事,家家户户都像是赶在风口浪尖上喝水,没人敢多说一句闲话,怕给自己惹祸。李庆元的老爹本来做点小生意,有点积蓄,早些年还盘算着送儿子去日本读书,“见见世面”,说白了就是希望孩子能站高点。那会儿送子留洋的家庭也不算多,里里外外都盼着李庆元能学到点本事,给家里铺路。

李庆元在日本待了几年,脸皮也厚了,手头握了点日语,回国后骨子里长出一股莫名的傲气。他以为自己留了学,回家能端个大碗吃肉,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找了几份差事,不是工资太低,就是那些老官油盐不进,看不上他这套“洋把式”。碰了几次壁,他心里那个憋屈劲儿就越来越深——你说这时候人要是认栽也就罢了,可他偏不,他记仇。

到了九一八之后,日本人进城不久,李庆元发现机会来了。街上贴着招募翻译的小广告,他立刻凑了过去,那点子日语就成了敲门砖。日本人不轻易信中国人,李庆元一开始也只是打杂。为了让自己混熟、得到推荐,他甚至自作主张,把家里藏的古董、小金银送去做礼。每次送东西,家里多多少少都要折腾半天,老母亲气得说不出话,李庆元却感觉自己离“好日子”更近。

慢慢地,日本军官开始信任他,不是因为这个人有多能干,只是看他肯折腾、讨好。李庆元不觉得羞,还像是领了什么光彩的赏。他的母亲看着家里来来往往都是鬼子兵,女儿低着头不敢看人,心里只剩下恐惧和恼火。本来是说好的“小留洋回家光宗耀祖”,结果家里一天不如一天。

更糟的是李庆元的女儿,年纪轻轻,模样生得讨喜。那些日本兵来家里做客,目光就在她身上打转。母亲心里明镜似的,拼了命拦着,李庆元却只顾着给自己铺路。有那么一回,有个鬼子说了两句暗示的话,李庆元心里通了——为了换来军官们一点关照,他硬生生把女儿“留在家里供人驱使”,名义上没送去慰安所,实际上那份屈辱早就成了家里头的瘤。

每次日本兵在屋子里呼来喝去,小姑娘的哭喊能传出院子,老母亲揪着窗台坐着,一声声叫人揪心。她劝了不下无数回,软的硬的都来,可李庆元根本理都不理,反倒觉得母亲是来拆自己台的。不止一次,他把母亲锁在屋里,扔下一句狠话,还警告她“不许多管闲事”。

有那么一个傍晚,母亲终于忍不过去。外头的鬼子喝完酒乱叫,她端了盆洗脚水,颤着手泼过去,连骂都顾不上。日本人顿时恼了,李庆元怕丢了饭碗,心一横,把亲妈拉到后山活埋。他活埋那天,邻居都远远听见了叫喊,可没人敢出头。人心凉薄吧,不少人只敢暗地唾弃,没人敢站正面。那些日本军官倒是很满意,有人还拍着他的肩膀,一副“这是咱们自己人”的样子。

母亲走后,家里只剩下李庆元和女儿。她彻底没了依靠,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外人看着只知道说几句“可怜”,没人能真正帮她。悲剧早就注定了。几个星期后,李庆元的女儿熬不住那些折磨,整天昏昏沉沉,最后还是走了。李庆元没在意,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得到了翻译工作的高薪,还享受日本人的信任和庇护。

“咱们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李庆元觉得自己攀上了高枝,可家里只剩下冷清和毁灭。他买了新衣、装了洋灯,夜里却没一个家人说话。邻居们白天见了他都绕着走,背地里叫他“烂肠汉奸”,有些孩子一见他就撒腿跑。

那几年,老百姓咬着牙过日子。日本人走之后,李庆元还以为自己有余地。他把钱藏得密密实实,白天假装和往常一样,可夜里睡也不安生。其实大伙也早有了主意,有人一天到晚跑去县衙举报他的事,年轻人更是没少收集他的底细。等到战争结束,政府的人一进城,第一个被绳子套住的就是他。审判那天,围了好几圈人,安静得能听见绳子摩擦的声响。

李庆元最后是绞刑,不管怎么说,那天没人为他掉一滴泪。家乡小路上,一些老人悄声说:“这样的孽,只有那根绳子能结算。”话虽然重,可你要问这样的故事能带来什么教训,还真说不太清。人性的脆弱和贪婪,往往就在日常选择里卡着,哪一步踏错了,谁也拉不回来。

想到当年街头的那个茶馆,烟气都淡了。有些人,为了自己的一口饭,真能做到六亲不认。但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的家风、血性才格外让人敬佩——乱世里,善恶如浮云,人命沉沉浮浮。李庆元的故事,到这算是讲完了,但你再往深里想,会不会还有更多没讲出来的哀恸和挣扎?谁又能说清。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