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棒棒茶” 解开千千结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4 浏览量:1
在濉溪县临涣镇,一句温厚的“都别生气,喝杯茶,慢慢讲”常常成为化解紧张对峙、平息矛盾纠纷的序曲。把这话常挂在嘴边的,是年过六旬的人民调解员陈文章。他凭借一张既讲情理、又善化解的“巧嘴”,将干戈化为玉帛,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陈铁嘴”。有意思的是,“陈铁嘴”化解矛盾的“法宝”,并非铁齿铜牙,而正是一杯杯清香的茶水。
临涣古镇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这里虽不产茶,却因地处要冲,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歇脚交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棒棒茶”习俗——以茶梗沏茶,朴实真诚,款待四方茶客。
在当地流传着一句生动的谚语:“三个茶客一面官,五个茶客推倒山”,道出了茶桌上蕴藏的民间智慧与团结力量。而陈文章,正是这片茶香浸润的土壤中生长出的“民间法官”。他将茶馆的和谐智慧融入调解,用一杯茶的工夫,抚平情绪的褶皱,让道理在慢饮细酌中沁入心田。
茶香氤氲化干戈
“说着喝着茶一碗,双方接茶坐桌前;说着喝着茶五碗,双方提笔把字签……”清晨七八点光景,茶馆里的淮北大鼓已经唱了起来,院子里、茶室内,四方桌旁人头攒动。听着大鼓,聊着家常,一块钱一壶的茶,能悠悠然地喝上一整个上午。
陈文章的调解工作,深深植根于临涣镇浓厚的茶馆文化。
为更好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2011年12月,依托茶馆成立了茶馆调解委员会,陈文章成为临涣镇茶馆调解委员会的一名调解员。调解员王士宏将人民调解工作与茶馆文化结合,茶馆调解及“一杯茶”调解法应运而生。
“一杯茶”调解法有七步秘籍: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纠纷、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通过这七个步骤,让双方当事人放下矛盾,解开心结,签署调解协议,固定调解成果。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目标,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
四年前,小陈的母亲在工作中意外受伤,与雇主协商赔偿未果。“后来找到陈老师,听说他很有经验。”小陈回忆,“陈老师当时就说‘交给我你放心’。由他出面在茶馆调解,过程非常顺利,最终为我们争取到了合理的赔偿,我们对结果非常满意。”
现在,临涣镇22个茶馆都建立了调解室,一杯清茶,是待客之道,更是缓和气氛、拉近距离的桥梁。
2022年春节前夕,王某因家里房产与自己的公公、婆婆发生纠纷。王某找到陈文章,说要和公婆打官司。陈文章问清事情原委后,教育引导王某通过人民调解途径化解纠纷。在安抚好王某后,陈文章找来王某的公婆,带着当事人来到茶馆,以茶论人生、话家常,在氤氲的茶香中,剑拔弩张的双方渐渐平复心情。在心平气和的沟通中,“陈铁嘴”循循善诱,帮着梳理是非曲直,寻找矛盾的“支点”,最终促成双方“接茶”“和解”“签字”。
今年8月5日,淮北市委办公室印发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市推广“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据统计,自推广以来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
“五心”端平两碗茶
除了承担义务调解工作,陈文章还经常深入村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义务开展法律知识普及与民俗文化宣传等活动。30多年来,他累计完成宣讲3000余场,覆盖听众超过60万人次。陈文章表示,仅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当地一批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陆续加入茶馆调解队伍,使调解人员从最初的7人壮大至55人,他参与创新的“乡村小喇叭”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他今年60多岁了,头发白了不少,但心态特别好,我们所里年轻的同志都亲切地叫他‘文章大爷’。”濉溪县司法局临涣司法所的王翔宇感慨道,“基层调解面对的大多是负能量的事情,但他总能搞定。他常跟我们说,‘调解’的‘调’是言字旁加个‘周’,就是把话说得周到、周全。”
与陈文章共事五年的调解员李发平回忆道,陈文章经常告诉他们,做好调解的秘诀就是端平两碗茶,而这离不开“五颗心”:“爱心、恒心、耐心、热心,再加上一颗公心,问题就能解决了。”他提到去年6月一起持续两年的土地纠纷,在陈文章的带领下,通过宣讲政策、耐心沟通,最终成功化解,村民自愿将土地归还集体并放弃了补偿要求。
担当百姓“和事佬”
由于很多受援人都是弱势一方,为了减少受援人开支,陈文章援助的案件能调解的就不主张诉讼,而他援助的案件很多都是以调解结局。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受援人,骑电动车赶集时出车祸,造成老人脾脏被摘除,夫妻俩找到陈文章寻求法律援助,经过陈文章的出面调解,对方同意赔偿老人。而陈文章所做的这些都是义务免费的,很多时候,甚至自己帮助受援人垫付费用。用陈文章的话说,“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就是要为百姓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法律帮助”。
年过六旬的陈文章,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童年茶馆里的光景。“小时候常跟父亲去茶馆,看大人们围坐着,凭一壶茶、一把瓜子,你一言我一语,就把棘手的纠纷说到双方握手言和。”正是在这茶香中,他立下了“成为一名调解员”的志向。
怀揣着这份源自乡土人情的朴素愿望,1994年,陈文章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投身法律援助。
“做好事让我很开心。”30余载,陈文章成功调解了3000多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曾荣获“中国好人”“司法部‘大排查、早调解、护稳定、迎国庆’专项活动表现突出个人”“第九批安徽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安徽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等荣誉。
如今,陈文章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他一如既往地热爱着基层的法律事业。“我今后还要继续奋斗,服务好老百姓,当好群众的‘和事佬’‘贴心人’。”陈文章真诚地说道。
记者 | 齐晓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