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留置后是不是肯定出不来了?
更新时间:2025-11-27 09:39 浏览量:2
被留置的人真的肯定出不来吗?很多人心里都打个鼓,说不准哦,也不太晓得里面到底咋整的,就爱在茶馆、微信群里瞎聊两句,越聊越离谱。其实摊开说,事儿没那么玄,也没那么简单。
事要从2025年说起,《监察法》新版正式落地那会儿,县里镇上开大会,单位都拉去学,有人打哈欠,有人偷偷刷手机,真心听进去的不多。换言之,大多数人压根没搞懂“责令候查”“管护”“留置”这几个词差在哪。只记得一句:被留置了,基本就凉了。然后这话就被反复讲,越传越吓人。
身边有个例子,老周,在市里某个局上班,四十来岁,家里两孩,上有老下有小,标准中年人。去年冬天,早上七点多,天还黑兮兮,他刚把电动车推进小区门口,手机一响,领导让他马上到单位来,说有“有关部门”找。老婆在后头喊了一句“要不要吃口早饭再走”,他摆摆手,说一会儿就回来。结果这一走,直接进了留置点。
老周这种情况,按现在的说法,大概就是涉嫌贪污贿赂那一类,监委这边已经有点证据了,不是空口白话。他之前搞工程招投标,年年评先进,亲戚都觉得他混得可以,谁晓得会有这天。街坊们后面聊天,都是那种语气:“他那工资,怎么可能开得起那辆车,早就觉得不对劲了。”事后全变成“早就知道”。
留置一开始,家里人其实是不晓得具体咋回事的,只知道人突然没了,手机打不通,单位也就丢一句“正配合调查”。父母在老家,天天守着县城那点闲话,有人说肯定是犯大事了,有人又说可能是被人牵连,七嘴八舌。老婆跑到市监委门口问,人家只说“在依法办理,有结果会通知”,说得规规矩矩,听不出啥门道。
从法律上讲,监委要用留置,标准挺死的。要么案子比较大比较复杂,要么怕人跑了、想自杀、串供、毁证之类的。换句话说,能走到这一步,前面肯定已经摸过底、做过“初核”,不是随手一抓。大多数老百姓听着就觉得,这下肯定出不来了,感觉跟以前听说的“双规”差不多。
实际情况没这么绝。老周进去那段时间,同一批被留置的,有人后来是无罪开释的。那种就是查着查着发现线索对不上,或者账对不出问题,监委那边把留置解除,人放出来,案子撤了。回单位继续上班,最多领导找他谈一谈,同事背后小声议论几句。过两个月,新鲜劲一过,也就没人天天提。
还有些人,说白了是违法了但没到犯罪那条线,比如收了几次不该收的东西,数额够不上或者情节算轻。留置结束,转回来走党纪政务处分,警告、记过、留党察看这些。人是出来了,生活还能照过,就是仕途基本打折扣。亲戚里面的说法就很微妙:“人是回来了就好,反正以后老实点。”
再有一种挺尴尬,叫“四转三”,检察院和办案的人会提这个说法。意思就是说,本来已经够上犯罪那一档,按刑法第13条、第37条那边掰扯一下,可以不当犯罪处理,或者免刑。这样一来,从“第四种形态”掉回到“第三种形态”,改纪律处分。外人一听,容易误会成“有关系”,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情节轻、认错态度好的综合起来算账。
最重那档,大多数人想的那种,就是最后真走到判刑。留置完以后,转刑事拘留,再批捕,最后检察院起诉,法院宣判。说不准判几年,这个跟涉案金额、态度、退没退赃都有关系。老周最后就是这条路,他老婆听到“实刑”两个字那天,是在法院走廊,手里还提着一袋馒头,想着给他做完庭审能吃两口。
他儿子那阵子在学校被同学指指点点,回家把书包一扔,说不想上学了。老人还在说“再等等,看会不会判缓”,这种话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点幻想。
所以被留置到底是不是肯定出不来,其实只能说,大多数情况后面会有事,小部分能全身而退,再小一部分是介于中间那种,出来了但身上多几道“印子”,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日子。很多人嘴上说“清者自清”,真落在自家头上,反正都慌。
法律条文写得再清楚,落到每一个具体人身上,都是一大家子的事,父母、配偶、孩子,全被绑在一块,街坊邻居讨论起来也都各有各的看法,有的同情,有的看热闹,有的觉得活该,不晓得后面还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