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听戏,有戏吗?
更新时间:2025-11-28 15:18 浏览量:1
自2019年上海首推《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以来,越来越多的商业空间积极拥抱演艺新业态,风格各异的演艺新空间项目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扎根生长。但从整体来看,这些项目双业态、多业态的灵活切换程度还有待提高。
以发展较为突出的京沪市场为例。上海的演艺新空间项目基本在黄浦区“演艺大世界”的品牌统筹和剧场运营方“星空间”的统一管理下,错落分布于环人民广场各大商圈内。其运营模式通常为在商场内划出几层楼,集中开辟为演出空间。客观而言,演艺业态与商圈内的其他消费业态在空间上是相互隔离的。北京各类演艺新空间的运营则相对独立,多场景、多业态的培育基本依靠传统剧场主动敞开自己的商业空间,如鼓楼西剧场、繁星戏剧村等自带的院落、餐饮空间等,暂时还不成体系。
演艺新空间下一步的发展空间在哪?新近出现的咖啡馆戏剧,或许能给业界带来一些思考。
变化还是首先发生在上海。商业社区“上生·新所”内的店铺“一九四零1940”,白天是自行车商铺和咖啡馆,晚上撤走一部分桌椅,咖啡馆戏剧《广告牌》就在此上演。类似的项目还有大世界“存在主义咖啡馆”小剧场的话剧《第二性》,上海中心52楼朵云书院·旗舰店咖啡馆的沉浸式戏剧《摩天大楼》。
这些项目悄然揭示了演艺新空间模式发展的新潮流——“日咖夜戏”。白天是咖啡馆,晚上是小剧场;聚集不同人群,叠加多元体验。它们中的一些项目还没有被明确纳入演艺新空间的范畴,但预示着演艺新空间模式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有业内人士把这种更广泛多元的演艺空间称为“新形态演艺空间”。
从戏剧发展史来看,咖啡馆戏剧的出现与当下国内演艺新空间的发展思路不乏异曲同工之妙。
咖啡戏剧诞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青年戏剧家囿于人力物力限制,往往难以走进专业剧场演出,于是就把作品搬进了街边随处可见的咖啡馆里。这类作品不同于传统戏剧,演员人数少、演出时长短、布景道具简单,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表演形式多变。21世纪初,上海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咖啡馆戏剧“真汉咖啡剧场”,是国内早期融合咖啡馆与戏剧演出的先锋项目之一。
演艺新空间相关政策推行以来,大量民营机构与团体参与其中,为民营音乐剧、话剧演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民营机构对于市场更加敏锐,善于捕捉创作热点,更易以自成一家的作品风格,挖掘稳固的受众群体。这些特点天然地与演艺新空间模式相连接,有利于开拓传统剧场之外更宽阔的演艺天地。
对于民营机构而言,在咖啡馆演出降低了演出成本,亦为年轻戏剧人提供了迅速成长的舞台,“白天消费+夜晚观演”的商业闭环也有利于搭建起饮品销售、票务分成等多元的收入结构;对于咖啡馆而言,这种合作方式既不影响日间营业,还能在晚上等低客流时段吸引人流,形成了双赢。
有益的尝试固然值得鼓励,但咖啡馆戏剧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仍不容忽视。商业化和艺术性的平衡是其核心问题,倘若把握不好其中的“度”,不仅难以解决演艺新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题材创新、受众拓展、过度依赖明星效应等问题,还会陷入“形式大于内容”“快餐式艺术”“流量陷阱”的窠臼。此外,在更为有限的空间内完成舞台设计和文本呈现,也是对戏剧创作者专业程度和创新能力的新挑战。
由此来看,咖啡馆戏剧并非艺术创作的“退而求其次”,而是演艺市场的又一片“新空间”。
作者:郑孑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