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与数学先驱的时空对话:话剧《何鲁》的幕后故事

更新时间:2025-11-28 15:25  浏览量:1

1973年一个深夜,79岁的何鲁伏案疾书,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他是重庆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和第五任校长,更是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仍未停歇对科学与教育的探索。2025年11月27日,他的故事被搬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当来自“未来”的学生林芳菲,叩响79岁何鲁的记忆门扉时,一位科学巨匠的峥嵘岁月与赤子情怀也随之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这部由重庆大学师生创排的原创剧目,斩获“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中国科协“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首批重点推介剧目等多项荣誉。它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也引领人们重新探寻:何鲁,这位将一生奉献给科学救国的教育家,究竟怀揣着怎样鲜为人知的信念与抉择?

负笈法兰西,科学救国的起点

舞台之上,一束追光刺破黑暗,年轻的何鲁意气风发,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1912年作为中国首批留法俭学的学生之一,18岁的何鲁进入里昂大学数学系,就此拉开他科学救国理想的序幕。

在法国的七年,是何鲁奠定学识根基的七年,更是其科学救国信念淬炼成型的七年。他所手写的《微积分学理解》笔记,142页法文如刻似印,几何图形徒手绘制却精准无误,被誉为“百年笔记”,至今珍藏于重庆大学档案馆。

1919年,何鲁以优异成绩成为首位在法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正是在这一年,国内局势风云涌动。舞台的暗影处,饰演老年何鲁的陈星霖道出那句影响一生的抉择:“中国可能会少了我一个数学家,但以后会有千千万万个数学家。”他毅然放弃攻读博士的锦绣前程,踏上报国归途。

科学与教育,从此成为他毕生践行的救国之道。

筚路蓝缕,近代数学的拓荒之路

回国,是另一段更为艰难征程的开始。话剧通过精妙的双时空叙事,将何鲁归国后面临的困境一一呈现。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采用法国教材教学,学生却如听天书,最终只剩严济慈一人坚持听课。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何鲁,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本土化的教材,中国的数学教育永远是无根之木。他愤而辞职,并决定资助严济慈赴法留学。

这一决定,成就了中国科学史的一段佳话。严济慈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论文扉页庄重写下:“献给我的老师何鲁、胡刚复、熊庆来。”而何鲁则由此开启了更为宏大的事业——编写中国人自己的数学教材。

此后半个世纪,何鲁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历任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教授、系主任乃至校长。他亲自编写《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代数学》,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由仿效西方走向自主编撰的里程碑。1938年他与陈建功等人出版国内第一部《算学名词汇编》,解决了数学名词翻译混乱的难题。

大师之师,甘为人梯的赤子之心

“此天才也!”话剧舞台上,老年何鲁回忆审阅华罗庚《堆垒素数论》时拍案叫绝的一幕,令人动容。他不仅亲笔作序,更在原著手稿遗失后,将自己誊抄的副本寄还华罗庚,使这部天才之作得以传世。

何鲁的爱才惜才,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熠熠生辉。1935年在中国数学会筹备会上,他力排众议,坚持让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华罗庚登台宣读论文,为其学术生涯打开关键之门。八年后,又是他利用自己作为部聘教授的声望,多次向政府建言,最终为华罗庚争取到1941年度唯一一项国家数学奖。这份奖掖后学的不遗余力,使华罗庚终生以师礼敬之。

而他甘为人梯的精神,更体现在对普通学子的深切关怀上。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他曾为三名因路途遥远或家境贫寒而错过入学考试的青年,专门组织了一场甄别口试。在确认三人均达到本科入学标准后,何鲁亲笔致函校方“使各遂其志以观后效”,希望破格将他们录为旁听生。

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却如星光点点,照亮了许多青年在至暗时刻的求学之路,何鲁用一生诠释什么是“甘为人梯”。

舞台内外,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将如此厚重的一生浓缩于方寸舞台,是艺术创作的巨大挑战。话剧《何鲁》创新采用双时空叙事,以老年何鲁与当代学生林芳菲的对话为主线,串联起关键历史片段。“X”形的舞台装置与LED动态影像墙巧妙配合,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诗意交融。

饰演老年何鲁的陈星霖,需要在23岁的年纪诠释79岁老人的心境与体态。他说:“我们不想把他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坚守的普通人。”正是这种“去神化”的塑造,让何鲁在舞台上的每一次抉择都更加真实可感,每一次坚守都更具震撼力。

而饰演何鲁妻子朱广馨的潘相童,则为角色注入了坚韧而温暖的力量。为了理解那位苦等未婚夫七年的知识女性,她经历了漫长的内心摸索,最终学会“与角色做朋友”,将那份跨越时空的信任与坚守演绎得丝丝入扣。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这句台词不是口号,而是何鲁用一生践行的誓言。从法兰西的课堂到中国的讲台,从高等学府到中小学基础教育,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

专家表示,话剧《何鲁》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再现了一位科学巨匠的一生,更在于它让百年前的理想之光与家国之思,叩响新时代青年的心弦。当舞台的大幕落下,何鲁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他所代表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已化作不灭的灯火,照亮来路,也指引去路。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