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向西!百年老场镇有家获联合国大奖的神仙茶馆
更新时间:2025-11-28 17:29 浏览量:1
当杨柳河的春波漫过三百年岁月
当蜀中才子的笔墨与老茶馆的茶香交织成韵
这座藏在成都平原的百年场镇
彭镇
正以最从容的姿态
等待大家解锁一场跨越古今的慢生活奇遇
它不仅是“蜀中三才子”挥毫泼墨的文脉之地
是电影镜头下定格的旧时光秘境
更是藏着川西烟火气的“活着的古镇”
......
▲彭镇风光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彭镇一地,明代时即屯聚成市,始名永丰场,明末毁于战乱。清初,丹棱籍的彭端淑家族移居于此,彭家为名门望族,此地也由此于清中期更名为彭家场,亦称彭场,时为永丰乡所辖。民国初年,彭家场改设为彭镇,后又改设彭镇乡。1958年彭镇并入东风公社,后又分出置彭镇公社、乡,1984年复设为镇。
因河兴镇
杨柳河畔的“第一春波”
明末清初,大量外省移民迁至此地。随着人口的增多,清中期时彭家场已经成为大场。彭家场的繁荣,得益于杨柳河。杨柳河自温江流来,经柑梓乡入境,河水贯通全镇,清乾隆八年(1743)建成彭家场码头,“商舶要津,旧以舟渡”,彭家场成了县城西外各类农商物品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在县知事徐钺倡议主持下,杨柳河上建成一拱形石桥。该桥工造精巧,时名“第一桥”,山光草色,水岸横舟,此处被列入双流县“八景”,人称“第一春波”。
▲双流县八景图示意图 图片来源:光绪版《双流县志》
彭端淑为该桥题词并撰写碑记:“去邑郭西十里许,曰彭家场,一曰杨桥,以二家得名故也。其地膏腴,产稻麦菽麻,蓝淀之属,甲于他邑。市旁曰杨柳河,其水自灌口来,迤逶至江口,汇锦水达于荆楚吴越之间,舟楫往来不绝,四方商贾蜂拥蚁聚。”
旧志中配图下有诗句:“山光草色翠岚拖,第一桥头春浪多。小艇远横杨柳岸,散人应自号烟波。”
1967年,该桥进行了重建,改名为“人民桥”。
▲杨柳河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派繁荣景象,纵横数十里远近闻名。正如清代文人董沛在其《正谊堂文集》中所写:“双流彭家场者,县之大镇也,阛阓殷阗,车马辐辏。”
▲彭家场码头繁忙景象 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蜀中三才子
与槐轩文学创始人
彭家场,历史上名人辈出。
前面提及的彭端淑,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清乾隆二十年(1755)出任广东肇罗道署察使,六年后辞官归蜀,后在成都锦江书院从教。
彭端淑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其诗歌、散体古文及文学批评理论在当时的影响都非常大。以文而名,彭端淑时与大家李调元、张问陶鼎立蜀中,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现存彭端淑的作品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粤西纪草》《碑传集》《国朝文录》《广东通志》等。
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当时都为文采风流,与彭端淑一起被称为“三彭”。
▲彭端淑塑像 图片来源:方志四川
刘沅,祖籍湖北麻城,清乾隆年间举人,曾任湖北天门知县、国子监典簿,后辞归奉母。
刘沅幼承庭训,长遇名师,几代人研习易学,颇有心得和弘论。刘沅一生著作甚丰,逾200卷的巨作《槐轩全书》中收录了刘沅的《大学恒解》《中庸恒解》《论语恒解》《孟子恒解》《周易恒解》等众多的论著。刘沅创立的“槐轩学说”,影响至今。
▲彭镇“时光游园”内的刘沅生平介绍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老街名里暗藏的
旧时市集盛况
前面提到的“第一桥”,敢称“第一”,绝非虚言。清光绪《双流县乡土志》记载:“桥跨杨柳江水,其地北接中元寺,南通黄河,东临县治,西控崇庆州。水陆交通为双流第一口岸。”彭镇的兴起与繁盛,当然与此地理之要害有关。“有此一镇,不惟扼杨柳、金马两江之险,亦所以固双流之门户也。”
彭镇原有十多条街巷,包括正大街、东市街、西街等。当时镇上的集市规模很大,邻近的永福、柑梓、红石、擦耳等地乡民都会来此赶场。
集市分布于河坝、斗笠市街和永丰街等处,分设毛猪市场、粮杂市场、禽蛋市场、菜蔬市场、等。油、麻、线、布、木料等为当时的大宗商品。从一些街名中,如麻市街、鸡市街、马市坝街、斗笠市街、鱼市拐街等,也能看到当时的市场分布状况和集市规模。
▲老街景象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现镇上的主要街道有交通路、邮电路、燃灯路、人民路等,保留下来的老街只有永丰街、马市坝街、新街等几条。这些老街保留了众多清代至民国时期所建的各类民居,或有中西结合的洋房,原住民及其生活状态继续着古镇古街固有的人文风情和乡土气息。
永丰街,是老街中最长的一条街,长约200米。街道两旁是各类商家,棉麻商、百货店等,可谓是应有尽有。各类店铺都有后院,有些院子很大,纵深达30多米。民国时期的门楼牌面尚有个别保留,旧痕遗迹中多少还能透露出一些家户曾经的豪华富贵。赶场天里,熙来攘往,在永丰街上似乎能找到几分旧时的感觉。
▲街头铁器摊(2015)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据说,曾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电影《爱情遗忘的角落》,当年拍摄时就选用了一些彭镇集市的场景,影片中那些深含意蕴的生活细节和朴素自然的场景让彭镇声名远扬,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百年“观音阁”获联合国大奖
与川西坝子里其他乡镇一样,彭镇的茶馆也很多,当然去茶馆里泡茶消磨时光的人也多。位于彭镇马市坝街的观音阁茶馆,如今已是蜚声中外、名扬四海。据悉,观音阁老茶馆是四川茶馆文化的代表之一,历史比成都的鹤鸣茶馆更悠久,是四川唯一保存有老虎灶的老茶馆。它的前身为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的观音阁(止水庵),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观音阁老茶馆 图片来源:双流彭镇
马市坝街,连着永丰街和杨柳河,是一条长约50米的小街,与其平行的还有一条小街。过去这里建有观音阁,现早已没有了踪迹。两面临街的一排老民居,见证着这里的变化。观音阁茶馆,据称原来是庙宇建筑的一部分,后被收为公用,再后来被人租用改作茶馆。该茶馆有着很大的厅堂,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原有建筑的内部形态。
▲街边茶馆 图片来源:成都城市管理
2009年,由香港导演陈果执导的《成都,我爱你——过去未来》剧组将该茶馆作为拍摄场地,为能更好地反映剧情当时的环境氛围,剧组对茶馆进行了整体装饰,用画新如旧的方式,在茶馆里绘制了一些颇有时代特色的宣传画,并在茶馆内外墙壁上书写了一些适时的标语口号。
留下来的这样的场景,加之老式的方桌、包浆厚裹的竹椅、凹凸不平的泥土地面和地道的老虎灶,特别是那些朴素的乡村茶客,以及他们的消遣方式,观音阁茶馆被认为是最地道最古旧的川西茶馆。2024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公布最终获奖名单,成都市双流区彭镇观音阁老茶馆保护项目荣获优秀奖。
笔者曾写诗一首:“观音阁外小街边,茶肆门宽客影连。画壁涂墙汤色映,轻掀盖碗笑谈间。”
抽空去观音阁茶馆小坐,或拍照留影,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观音阁茶馆(2014)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徐平/摄
彭镇场上的茶馆业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当地最为红火的特色行业。如今,走在彭镇的老街旧巷,处处都能看见一些规模不同、风格各异的茶馆。桌椅摆在街道中的“坝坝茶”,更是热闹。来此“坐茶馆”,不仅是外地游客的新鲜体验,也渐渐成为都市年青人的选择。新时期里,彭镇正在引领一种新的时尚。
出行攻略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彭镇
门票:
自驾路线:
公共交通:
乘坐地3号线到达龙桥路站从F口出站,换乘新津XK5路公交前往彭镇政府站,随即步行226米到达目的地。
【栏目介绍】巴蜀文化学者徐平所著的《成都的那些老场镇》一书已出版。全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成都39个老场镇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该书入选成都市地方志办评选的第二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成都方志”微信公号联合徐平推出“成都场镇”专栏,为大家介绍这些场镇的前世今生。
